发展规划

     上级规划 
     学校规划 
     规划参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发展规划-学校规划-正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中期执行情况报告
2024-11-05  

为全面系统掌握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执行情况,进一步总结成绩、查找短板、分析原因,明确下一步落实发展规划的思路和对策建议,切实推动“十四五”规划明确的目标任务、重大项目落实落地和学校各方面事业的发展,学校对《“十四五”发展规划》的中期执行情况进行了全面、系统、客观地趋势判断和评估。

一、“十四五”规划基本情况

(一)学校规划编制情况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全国教育系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五年,也是学校开展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复评、推进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时期。2020年10月学校正式启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学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群策群力,凝聚共识。2021年3月初步形成了《“十四五”规划》草案,7月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12月通过学校党委会议审定正式发布。2022年6月,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6个专项规划提交学校党委会议审定通过并印发。5月-9月各二级学院分规划经过修改完善报送发展规划处备案。

学校的“十四五”规划,主要包括发展基础、发展形势、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六个方面的内容。《规划》在强化与中省方针政策衔接的基础上,注重针对性与实用性,紧扣学校事业发展实际,聚焦“教学评估复评整改、内部治理能力提升、基本办学条件改善”的工作目标,按照“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专业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效能,拓展社会服务谋支持,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力”的发展思路,设定了规模质量、治理能力、学科专业、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开放合作、办学条件等8个方面具体目标,提出了治理能力提升、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质量、教师队伍建设、科研提质增效、教师培训优化、办学条件改善、党建工作固本等八项重大工程。

(二)学校规划总体实施情况

“十四五”期间,全校上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把握大势,科学谋划,高点定位,把握时代特征,遵循教育规律,树立战略思维,统筹协调发展,全面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支撑,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从严治党和依法治校为保障,全力推进《规划》落实,加快学校建设发展步伐。

一是完善规划体系。以学校《规划》为统领,制定了学科专业、教师队伍、信息化建设、校园基本建设、继续教育、大学文化等6个专项规划,以及各二级学院规划。二是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积极贯彻落实省委教育工委、教育厅的指导精神,按照“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分工要求,实施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分级落实、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压实工作责任,强化规划落实,确保重点工作有序推进,重大项目顺利开展,各项事业稳步发展。三是制定目标任务清单。将规划的落实与教学评建工作和年度工作计划相结合,对照“十四五”主要发展目标和任务,逐年分解形成重点任务清单落实到学校年度工作要点之中。四是实施目标责任制。学校强化对各单位工作落实情况的考评,有力推进了规划各项目标任务在各层面的执行和落实。五是多措并举推动目标任务完成,认真组织开展了中期检查工作。总体上看,近三年来,规划实施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为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开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本科师范院校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主要目标及任务进展情况

(一)“十四五”规划8项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1.办学规模目标。“十四五”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末,在校生控制在13500人左右,本科专业稳定在30个左右;本科生占比达到95%,师范生占比不低于65%。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达到较高水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就业质量和考研录取率稳步提高。

完成情况:截止2023年11月,在校生11007人左右,本科专业27个;本科生占比达到99%,师范生占比72.67 %。202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去向落实率83.53% (近3年平均就业率为77.23%)。2021年至今,共培养9473名本科生,1944名专科生,429人考取硕士研究生,考研升学率为4.52%。

2.治理能力目标。“十四五”规划提出: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提高依法治校水平。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加强目标考核和绩效管理,营造干事创业、团结协作的制度环境。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注重教师、管理、服务三支队伍的协调发展。

完成情况:进一步完善了“一章八制”制度,及时修订学校《章程》和党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优化调整学术治理体系,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财经工作委员会制度和师生申诉工作制度。持续开展制度建设的“废改立修”工作,建立起共计400余项的制度体系。完善干部“选育管用”机制,修订了《处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办法》,出台了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教育培训等管理办法。

3.学科专业目标。“十四五”规划提出: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入推进“学前+”和“+学前”学科专业布局,专业集群特色进一步彰显。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4个。加强应用型学科与专业建设,打造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积极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完成情况: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修订了《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对2019年确定的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开展了考核工作。制定了《本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实行专业动态预警调整机制,着力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新增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1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2个,撤销两个专业。挂牌成立了2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首批立项建设4个校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

4.教育教学目标。“十四五”规划提出: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省级“一流课程”13门以上;新出版教材20-30部,新增省级优秀教材奖2-4项。取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以上,力争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完成情况:学校将于2024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含其他省级课程)”28门。出版自编教材25种(26部),入选国家“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部、陕西省“十四五”职业教育规划教材3部,省级优秀教材达11部。新增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9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

5.科学研究目标。“十四五”规划提出: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0项,大力争取横向课题,科研经费总量年均递增28%以上。新增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奖20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不断扩大声誉和影响。进一步加大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切实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完成情况: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91项;近四年科研经费整体增长较快,平均增长率达到35.24%。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奖1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3项,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7次,参与地方政府决策咨询或调研项目38项。获批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获批“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2个,获评陕西高校青年科技新星2人。

6.师资队伍目标。“十四五”规划提出:持续扩大专任教师数量,生师比达到18.5:1左右。专任教师中,博士率达到2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人数达到4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40%以上,具有行业企业经历15%以上。省级教学名师达到9-10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达到5-8名,省级以上教学专业竞赛获奖教师25人以上。

完成情况:现有专任教师574人,专任教师中博士人数为112人,占到现有教师总数的19.51%,有二级教授3名、三级教授4名,双师双能型教师人数达到259人,占45.12%。省级教学名师达到11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有4人,省级以上教学专业竞赛获奖教师12人次。

7.开放合作目标。“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强与国(境)外知名高校交流与合作,力争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开展“3+1”“4+0”双学位项目。积极推进留学生(交流)工作。新增国(境)外合作高校2-4所,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积极拓展对外合作,扩大教师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益,争取五年内累计培训各类人员3万人次。

完成情况:积极探索与美国乔治梅森大学、马来西亚国立师范大学合作办学。先后选派2名教师分别赴日本中央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做访问学者,选派21名教师参加线上海外研修和培训项目。但受疫情等因素影响,国际交流与合作未达预期。“十四五”期间,加强内引外联,积极争取各类教师培训项目,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60个,培训学员18209人次。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从5500余人增长到7100余人。

8.办学条件目标。“十四五”规划提出:增加教学行政用房,完成儿童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综合体能训练中心、雁塔校区培训基地改造和停车场建设项目。纸质图书总量达到16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25亿元。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疾病防控救治能力。

完成情况:持续改善办学条件,建成综合体能训练中心,加快儿童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大楼建设,教学行政用房面积达到 15.69万平米。完成长安校区换热站建设和蓄水池建设。实施了雁塔校区海绵工程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造建设了雁塔校区学术交流中心。建成附属幼儿园,并于2021年正式招生。纸质图书总量达到166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9192.37万元。目前,正在搭建智慧校园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和统一身份认证平台。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为推动《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全校上下坚持问题、目标和需求导向,紧扣学校事业发展实际,进一步加强管理、提质增效,全力组织实施八项重大工程落实落地。

1. 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1)持续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法治工作的意见》,及时修订学校《章程》和党委会会议、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优化调整学术治理体系,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财经工作委员会制度和师生申诉工作制度,进一步完善以“一章八制”为核心的管理体系。

(2)强化制度建设与落实。两次开展制度建设的“废改立修”工作,建立起共计400余项的制度体系。加强规章制度学习宣传和执行监督,持续开展“废改立留”,两级班子民主管理、依法决策的意识明显增强,依法治校的能力显著提升。

2.学科专业建设工程

(1)做好重点学科建设管理。加强学科建设顶层设计,修订《重点学科建设与管理办法》,实行学科带头人、行政负责人双负责人制,目标责任制和“项目制”。对学校2019年确定的重点学科和重点扶持学科的建设工作开展期满考核,2个重点学科考核优秀,6个重点学科考核合格,3个重点扶持学科考核优秀,7个重点扶持学科考核合格。

(2)优化专业建设与布局。出台《本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实施方案》(陕师院教〔2023〕58号),实行专业动态预警调整机制,推进“学前+”和“+学前”专业布局,着力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现有专业28个,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1个,省级“一流专业”2个,撤销专业2个。目前,国家级“一流专业”2个,省级“一流专业”11个。加强应用型专业建设,出台学校《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与示范课程建设管理办法(试行)》(陕师院教〔2022〕64号),首批立项建设4个校级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

3.人才培养质量工程

(1)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四新”建设和师范专业认证要求,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完善师范类专业“校—地—校(园)”协同育人模式,做好“地方优师专项”培养工作;非师范专业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2021年至今,共培养9473名本科生,1944名专科生,本科生占比82.97%。授予9369人学士学位;429人考取硕士研究生。获得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8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186项。本科生英语四级平均通过率36.03%、六级平均通过率7.04%。

(2)提高课程与教材建设质量。坚持“名师名课名教材”一体化推进,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省级“一流课程”达25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在线开发课程3门。2门省级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验收。立项校级规划教材23部,出版自编教材25种(26部),入选国家“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规划教材1部,入选陕西省“十四五”首批职业教育规划教材3部。评选校级优秀教材奖6部,省级优秀教材达11部。

(3)强化师范教育教学能力。强化教师发展激励,设立“名师工作室”,开展教学名师评选、“教学质量奖”和“晨光教学奖”表彰。新增省级教学名师2人,现有省级名师11人。评选校级名师13人、校级教学团队10个、“名师工作室”19个。12人次在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等省级业务竞赛中获奖。新增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29项、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4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各类省级教学成果奖11项。

(4)规范教学管理制度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修订出台《“新师范”教育创新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等制度30余项。新修订完成2021版人才培养方案,更新了课程教学大纲,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成立(含调整)教学委员会、教材委员会等8个专门委员会。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现有实验实训室221间,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72个。

(5)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出台《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与管理办法(试行)》,立项建设2个校级现代产业学院。在陕西省“互联网+”大赛中获银奖2项、铜奖17项;在陕西省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大赛中获一等奖12个、二等奖13个。“三创赛”等其他省级学科专业竞赛获奖270项,其中国家级36项。

4.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1)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制定了《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与管理暂行办法》(陕师院党〔2022〕35号)和《关于博士引进的补充规定》(陕师院党〔2022〕37号),引进优秀博士研究生25人,紧缺专业高级职称教师9人。学校专任教师由525人增加到574人。实施“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博士培育计划”,鼓励教师以在职或脱产形式攻读博士学位,专任教师中博士人数由86人增加至112人。

(2)强化青年教师培养培训。出台了《青年教师赴行业企业实践锻炼实施办法》(陕师院综〔2022〕37号),落实青年教师赴行业企业实践锻炼,不断提升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持续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切实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现有“双师型”教师259人,占比45.12%。

(3)加强人才分类培育。出台《优秀青年学者选拔与管理办法》(陕师院党〔2022〕63号),实施“神禾学者”“青蓝计划”“雏鹰计划”分层分类人才建设,选拔有发展潜力、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进行重点培养。现有二级教授3名、三级教授4名,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4名。

(4)深化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现有编制总数为682个,增加编制85个。争取编制周转池计划108个,解决了中青年骨干教师、辅导员、思政课教师长期无法入编的问题。出台了学校《人事代理人员聘用与管理办法》(陕师院综〔2023〕42号),畅通了人事代理人员入编的渠道。

(5)完善教师发展服务体系。坚持把思想政治和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首要要求和第一标准,初步构建起“把入口—强引领—树典范—明底线—勤预警—严考核—育特色”的管理机制。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青年、关注骨干、兼顾一流”的思路,积极构建校院两级教师发展服务体系,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方式,切实服务教师专业发展。

5.科研创新提升工程

(1)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先后出台12个科研管理制度,不断激发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加强科研团队建设,积极开展有组织科研。获批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1个(儿童特色食品研究与开发工程研究中心),实现省级科研平台新立项。获批“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2个,获评陕西高校青年科技新星2人。

(2)重视高水平项目培育。积极开展高级别科研项目的预申报、论证工作。获得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1项。学校横向项目经费到账情况大幅增长,近四年科研经费平均增长率达到35.24%。

(3)推进产学研用合作。积极发挥服务地方的职能,生物工程研究院聚焦秦巴山区优质资源深度利用,充当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排头兵,研发了“烘焙类食品”“米面类食品加工”等系列产品,先后与略阳县、富平县、旬阳高新区等达成了合作协议。陕西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服务地方基础教育,近年与西安市教育局、宝鸡市凤县双石铺中学、浙江省苍南县教师发展中心签订合作协议。

(4)全面加强学术交流活动。依托省级科研和科普平台,先后举办了“陕西红色文化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大中小幼红色基因传承教育一体化暨全国第三届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研讨会”“第三届学前教育发展论坛暨首届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共同体学术交流会”等7场次学术交流活动。获批省社科联“社科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项目,帮助泾阳县理清发展思路,为推动泾阳县高质量发展做出了贡献。

6.教师培训优化工程

(1)加强内引外联,积极争取各类培训项目。共举办各类培训班260个,培训学员18209人次。到账经费从3000万元增长到5200余万元。积极开展国内外培训工作交流,与广东省培中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陕西省教育学会、省民办教育协会等签订协议联合开展培训项目。

(2)坚持规范发展,高等学历继续教育高质量发展。规范校外教学站点管理,清理整顿撤销校外教学站点15个,严格落实学费收支两条线政策。加强招生管理,规范办学行为,高等学历继续教育学生从5500余人增长到7100余人。2024年级新生入学后,人数将达到8700余人。加强日常教学监控与管理,严把人才培养各环节,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3)积极开展研训一体研究,注重成果凝练。《校地协同推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研究》获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获批2022年度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3项,重点项目1项(“陕西省中学教师课程设计能力培养路径与提升对策研究”),一般项目1项(“陕西省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建设成效及改进研究”),委托项目1项(“陕西省‘省培计划’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4)主动作为,发挥优势特色和智库作用。做好“组团式”教育援藏工作,组织了3批次赴阿里地区送教帮扶,对阿里地区2082人次教师开展了线上培训。承办了3期150名阿里地区青少年来陕研学。服务乡村教育振兴,与山阳县结对共建校本研修省级实验区,先后赴全省5个地市9个贫困区县开展教育帮扶,举办专题报告60余场。积极服务教育行政决策,开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与培训资源开发”“陕西省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培训现状”“陕西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现状”等专项调研。

7.校园建设提升工程

(1)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大力弘扬陕师院精神,推进校史馆改造提升、宣传片拍摄和画册制作。加强学校融媒体中心建设,全面展示学校改革发展成效。开展师德先进、最美教师、晨光教学奖等教师风采展示活动,大力宣传张汉云同志先进事迹,营造浓厚的校风、教风、学风,凝聚全校师生员工爱校荣校的情怀,为建成有特色高水平本科师范院校注入强大精神力量。

(2)完善校园基本条件建设。建成综合体能训练中心,加快建设儿童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教学行政用房面积增至15.69万平米。完成长安校区换热站建设和蓄水池建设。实施了雁塔校区海绵工程和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校园环境不断改善。改造建设雁塔学术交流中心。建成附属幼儿园,并于2021年正式招生。

(3)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持续完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智慧校园建设。建成信息化平台24个,基本实现了无纸化、数字化办公,校园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搭建智慧校园大数据共享服务平台项目和统一身份认证平台,推动从“面向管理”向“面向服务”转变,切实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8.党建工作固本工程

(1)全面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完善加强党对学校领导的制度体系。切实加强党委班子自身建设,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开展二级学院党组织会议和党政联席会议实务培训,持续完善学校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清单和监督责任清单。把党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推动党的领导贯穿办学治校全过程各方面。

(2)着力提升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全面推进学校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先后修订出台《发展党员工作实施细则》《党支部工作规程》《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支部建设的若干措施》等制度11项。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新设15个基层党委,6个基层党组织入选全国、全省党建“双创”培育创建单位,全校39个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实现全覆盖,推动发展党员、党支部设置调整与换届选举等日常业务的管理重心下移。

(3)持续推进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修订学校《处科级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办法》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实施办法》。严格干部日常管理,修订出台《从严管理处级干部若干规定》《处级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规定》等制度并认真落实。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出台《处级干部教育培训管理办法》,深入开展干部作风能力提升年活动,推动干部培训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4)抓牢抓实思想政治教育。制定《校、院领导联系人才办法》,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强化对党外知识分子的思想引领。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持续开展团校培训、“青马”培训,以理论讲座、主题团日、专题研讨、实践分享等形式不断拓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尚未完成

加快完成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工作是学校当前的核心工作之一,评建工作对学校“十四五”和今后一个阶段的发展意义重大,对学校的招生规模、本科专业建设、人才招聘以及年度经费预算都有重要影响。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加强评建工作完成与落实,切实做好教育部专家进校以及后续相关工作。

(二)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自有专任教师数量还有不足,与“十四五”建设目标还有较大差距,获得博士学位教师占比较低。教师队伍稳定性较差,人才流失现象较为显著。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尽合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调整。学科专业领军人才引进困难,紧缺的学前教育、艺术类、体育类博士引进较为困难。

(三)科研能力水平仍需提升

科研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学术领军人才短缺。科研工作投入严重不足,科研激励缺少实效。高级别科研项目立项率较低,特别是国家级科研项目、省社科基金和省科技计划项目立项太少。高水平论著和高级别获奖还较少。虽然2020年以来,学校科研经费总量有了大幅度的持续增长,但与省内同类院校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四)专业建设和特色还需强化

“十四五”以来,学校在本科专业建设和办学特色凝练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社会影响力持续加强。但与省内兄弟院校相比,学校的本科专业数量相对较少,专业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调整,学前教育专业的特色优势还不够显著,应用型专业建设还需加强,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的协调发展还有差距。

(五)管理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思想解放还不够,改革创新还不足。学校内部管理能力和水平还有差距,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意识不强等现象;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还不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后勤社会化改革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推进滞缓。个别单位的工作执行力不足,工作效能有待进一步提高。少数干部教师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不足。

(六)资金保障能力还比较弱

学校办学资金严重不足,现有地方专项债券、银行贷款、融资租赁借款、工程欠款以及拖欠教职工费用等债务数额庞大。而学校收入主要依靠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收入来源渠道单一,自身造血能力不足,学校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低,收入规模较小,每年经费缺口数千万元。学校经济压力巨大、债务情况严重、诉讼案件频发,正常运转较受到影响,存在严重的安全稳定隐患。

(七)人才培养质量需要持续加强

结合招生就业情况,2021-2023年我校生源质量整体呈平稳态势,2023年在九所院校对比中仍属于中游水平。但个别专业一志愿报考率严重失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2023届毕业生初次去向落实率在同类院校中处于中上游水平,但三年平均落实率为77.23%,与“十四五”设定的目标还有差距,整体就业形势也更加严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任重道远。

(八)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升

“十四五”以来,学校加强对办学条件进行改善,但仍有许多不足。儿童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大楼尚未完工、综合体能训练中心设施设备还不完善,电力增容、宿舍空调安装尚未完成,校舍建筑总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值等指标距离“十四五”目标还有差距,信息化建设还需加强,后勤维修、暖气保障、餐饮质量等日常保障都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四、面临形势及下一步工作思路措施

(一)面临的形势

近年来,国际形势急剧变化、第四次科技革命深入开展,加上三年疫情的影响,我国经济运行下行趋势愈加明显,虽然当下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经济活力减弱、就业压力加剧,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已经显现。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人口自2017年以来连续七年下降,2023年出生人口902万人,比2022年减少54万人,继续创新低。2023年总人口比上年减少208万,连续两年负增长且减量扩大。老龄化、少子化、不婚化三大趋势加速到来,我国人口零增长乃至负增长的趋势将会持续。

从长远来看,人口变化问题、特别是学龄人口总量的持续减少,必将导致教育规模的逐步下降,从而直接对我国教育体系产生深刻影响。今年1月上旬,教育部召开了202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总结去年工作并部署新一年工作。会议强调了建设教育强国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作用,更加突出的强调了要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大战略上办教育。会议明确指出了人口变化问题对教育的影响,要求各地要着眼人口变化趋势加强前瞻性布局,深化基础教育提质扩优工程,进一步夯实基础教育基点。

事实上,从2023年夏季开始,全国部分地方的民办幼儿园已经出现招生困难的情况,出生人口下降使幼儿园入学率先受到了冲击。为科学应对因出生人口总体下降、新型城镇化发展带来的基础教育各学段学龄人口的变化,全国多地已经相继出台了“优化县域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优化乡村中小学幼儿园布局”的相关指导意见,提早对幼儿园、义务教育学校、高中阶段学校以设并转撤、整合优化、扩充优质资源等方式进行布局调整。伴随着幼儿园、中小学的合并与撤销,各级学校的教师队伍将加速进入一个调整结构、提高质量、优胜劣汰的过程。不仅现有的幼儿园中小学教师数量会减少,高等学校的师范专业也将减少招生、缩减规模。

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面临幼儿园中小学减少、教师减少的严峻形势时,作为一所基础薄弱的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坚持师范院校定位,继续培育学前教育特色、发挥教师教育传统,如何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推进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如何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和毕业生就业工作,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思熟虑提前谋划。

(二)下一步工作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精神,对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六大工程”目标任务,按照“保重点、保运转、提质量、增效能”的工作原则,修订完善“十四五”发展规划,强化规划执行的严肃性和执行力,加强日常监督和过程考评,为全面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开创建设特色鲜明高水平本科师范院校奠定了坚持基础。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1.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1)坚持改革创新。始终将发展作为解决学校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学习借鉴好的做法和经验,不断的解放思想,推动改革。着力打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不断提高办学治校能力水平。

(2)坚持特色发展。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坚持“举师范旗、走应用路、创学前牌”,依托学校的办学历史积淀,在学前教育和教师教育方面,打造形成竞争优势。坚持“地方性、师范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努力办好本科教育,深化校地合作,彰显地域特色,扩大开放办学。

(3)坚持团结奋进。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以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竞争意识、继往开来的担当精神和奋斗精神,凝心聚力、奋勇争先,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坚定功成不必在我的情怀,在学校建设发展的困难时刻,勇担历史使命,为推动有特色高水平本科师范院校建设贡献力量。

2.持续优化专业结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自立自强、教育报国”的发展理念,立足陕西、服务地方,着力培养“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善创新”的优秀人才,力争使学校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师资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加强与国(境)外高校交流与合作,加大教师和学生出国(境)交流学习的力度。

(2)优化专业结构布局。按照“师范做强、学前做优、艺体做精、应用做实”的原则,推进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着眼学龄人口变化趋势,根据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优化专业设置,完善专业申报、预警和退出机制,着力推进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协调发展。切实完成好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任务,积极培育校级“一流专业”,强化专业内涵建设。

(3)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深化国、省、校三级“一流课程”建设,推进课堂教学革命;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构建应用型课程体系;深入推进师范类专业“校-地-校(园)”一体化协同育人、非师范类专业“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联动”多元融合育人新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3.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努力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1)提升学科建设水平。科学谋划,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方向,继续做好校级“重点(扶持)学科”建设,加强资源整合,汇聚高水平人才,提升学科影响力。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打造优秀学科团队。健全完善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学科经费预算管理,探索建立学科建设绩效评价管理机制。

(2)加大科研成果培育和支持。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和标志性成果奖励力度,优先对产生社会价值、学术价值、经济价值高、落户“秦创原”的成果(项目)予以奖励。对校企科技合作项目实施经费到账分级奖励,充分调动教师校企合作积极性。推动产学研用一体化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3)注重科研团队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培养和引进力度,加强科研青年人才培育。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渗透和综合的优势,整合优质研究资源,加快科研团队之间的信息传递和快速决策,提高科研整体实力,不断抢占科研高地。

4.完善工作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强化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坚持党委统领全校人才工作,形成人才工作合力,建立高效的人才服务联动工作机制。完善人才队伍“引培用稳保”一体化建设体系,坚定“引育并举、内外并轨”的工作思路,在理念、组织、制度、经费、服务保障等多方面加大人才引进支持力度。加强学术带头人和博士的引进,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

(2)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按照“面向全员、突出青年、关注骨干、兼顾一流”的工作思路,加强教师发展的顶层设计,细化分层分类培训计划,形成有利于教师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支持青年教师参与研修,培养激发教师参与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潜力。加强与企业、行业交流协作,积极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和认证工作。

5.增强服务保障能力,不断改善基本办学条件

(1)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主动与上级单位对接,争取中央、省专项资金和地方专项债资金。推动学校《社会化服务管理办法》落实落地,鼓励校内各单位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增加收入来源。加强校园基本建设,改善综合体能训练中心设施设备,全力解决儿童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大楼和雁塔校区车库建设等遗留问题。

(2)加强校园服务保障。提升校园信息化建设水平,推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条件改善,增加智能服务终端,充分满足师生需求。推动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后勤管理的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不断提高服务保障质量。持续改善校园基础环境,打造和谐美丽、舒适宜人校园。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