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根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结合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工作基本情况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建设发展,学校初步形成了一支数量基本满足、结构基本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打造了一批教学名师,培养了一批中青年骨干教师,认定了三批“双师双能型”教师,能够基本满足学校事业发展的要求。
(一)“十三五”建设成绩
1.教师队伍总量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
在教师配置方面,坚持向一流专业、特色专业倾斜,教师在学科专业间分布渐趋合理。截至2021年5月,学校有专任教师523人。共聘请了59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通过“双师双能型”认定的专任教师199名,占专任教师队伍的38%。
(1)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副高级、中级职称的教师分别为正高65人、副高191人、中级199人,分别占专任教师的12.4%、36.5%、38.0%。
(2)学历(位)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以上教师461人,占比为88.2%。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80人,占比为15.2%;具有硕士学位教师381人,占比为72.7%。
(3)年龄结构。专任教师中35岁及以下教师164名,占比31.4%;36-45岁教师231名,占比44.2%;46-55岁教师94名,占比18%;56岁及以上教师34人,占比6.5%。
2.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一定进展
“十三五”期间,学校持续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力度。截至目前,教师队伍中有高校青年杰出人才7人次(省级3人,校级4人);3名教师受聘三级教授,3名教师受聘二级教授,与“十二五”相比,实现了学校二级教授零的突破。
(1)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十三五”期间,修订了《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试行)》和《学前教育专业紧缺人才引进暂行办法》文件,共引进高层次人才4人、博士研究生24人。
(2)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出台了《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暂行办法》和《“青年杰出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办法(试行)》等文件,共培养博士67人,其中在读博士52人;培养校级青年杰出人才4人,省级青年杰出人才4人。
(3)实施学科(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选拔培养计划。学校认定了三批共168名学科(术)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完成了首批125人的期满考核和第二批25人的中期检查。
(4)加大后备人才的培养力度。学校通过国内外访学、单科进修、开展合作研究、专题培训、项目资助等多种培养措施,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提高其学术水平和知识创新能力,促使其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潜在力量。
3.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逐步健全
(1)健全制度,构建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办法》,成立了学校师德建设委员会和二级学院师德建设小组,独立设置了党委教师工作部,构建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二级学院具体落实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格局,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
(2)多措并举,大力推进师德师风建设。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印发了《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实施细则(试行)》和《学术道德规范实施细则》,完善了教师行为规范。制订了《教师师德考核办法》,将师德列为专项进行年度考核,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把师德评价作为教师资格认定、人才计划选拔、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对于师德失范者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强化师德宣传,每两年开展一次师德先进评选表彰活动,发挥优秀教师示范带动作用。
4.教师培养培训力度稳步提升
(1)不断加大教师在职培训力度。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教师培训工作规程(试行)》《关于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实施办法》,开展“雨课堂”培训,推广混合式教学;鼓励指导二级学院开展教师职业发展主题培训;针对部分青年教师开展指令性专题培训等,初步形成了国内国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校级培训和院本培训相结合的多途径、多形式、立体化教师培训格局。
(2)注重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作用。出台《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为新进教师配备教学导师,实行跟踪培养。成立了一批“名师工作室”,通过名师示范,以点带面,引领青年教师发展。选聘教师发展指导委员会专家和外聘教授,充分发挥其在青年教师发展过程中的诊断把脉和咨询指导作用。
(3)提升青年教师学历学位层次。出台《教职工攻读博士学位暂行办法》《教职工进修培训管理暂行办法》,为青年教师提升学历学位层次提供制度保障和经费支持。对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在学科(术)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遴选、岗位聘用、职称评审、薪酬及福利待遇等方面给予适当倾斜。
5.“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体系逐步建立
(1)出台了《“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试行)》,选送优秀教师参加专题培训,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的引进和聘用,初步建成一支满足教学、科研需求,具有应用型专业知识结构或实践背景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2)加大现有教师的转型培养力度。鼓励教师通过基层锻炼,参加国家、行业举办的各级各类与本专业实践技能相关的短期培训,以及参加职(执)业资质考试考取相关的资格证书等途径转型为“双师双能型”教师。
(3)加强校企、校地合作。支持教师参加产学研合作及校校联盟、校企联盟,通过实践调研、技术服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开发等形式,引导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技术开发、产品研发等社会经济活动,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双师双能型”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十三五”期间,学校教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明显不足,教师队伍整体状况还不能完全满足学校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要求。一是高层次优秀人才引进困难,学科专业领军人才缺乏,高水平教学与科研团队偏少;二是随着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自有专任教师总量仍有不足,新进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工作经验还有所欠缺;三是教师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年龄结构不尽合理,年轻教师比例偏高,具有海外经历的教师偏少,个别专业“双师双能型”教师比例偏低。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及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要求,全面加强党对教师工作的领导,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师成长规律,坚持师德师风第一标准,以人才引育为重点,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整体提升教师队伍质量,激发教师队伍发展活力,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本科师范院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师资保障。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引进与培养并重原则。通过教师引进,促进优秀教师的流动,充分发挥现有教师的潜力与作用;通过教师培养,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教师个人发展目标与学校师资培养目标共同实现。
2.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原则。坚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最终达到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互相促进。
3.坚持人才建设与团队建设并重原则。通过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和选拔,打造学科专业的旗帜和领军人物;通过团队建设,加强教师之间的相互协调和配合,营造团结互助、彼此融洽的学术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发展思路
“十四五”期间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思路是:聚焦“一个目标”,即服务教育教学;突出“两个重点”,即增加数量和提高质量;坚持“三个结合”,即引进与培养结合、引才与引智结合、使用与考核结合;实现“四个改善”,师生比结构改善、学历学位结构改善、学缘年龄结构改善、职称梯队结构改善;实施“四项措施”,即师德师风建设,高层次人才引进与培养,教师发展平台构筑,人事管理体制机制改革。
三、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建立和完善“引、培、用、稳、保”一体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体系,汇聚一批品德高尚、治学严谨、造诣精深的学科专家,培养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质的中青年骨干力量,建设一支总量充足、质量较高、结构合理,能够满足学校事业发展及经济社会需要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二)具体目标
1.总量目标。根据学校“十四五”末在校生达到13500人左右的办学规模,结合学科建设及未来教育事业发展需要,教职工总量达到1000人,专任教师达到650人以上,学校生师比符合办学指标要求;思政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符合教育部人才培养要求和规定标准。
2.结构目标。具有正高级、副高级、中级职称的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分别达到12%、35%、40%。教授达到约80人;副教授达到约230人;讲师达到260人。“双师双能型”教师300人左右。专任教师基本实现100%具有硕士以上学位,其中,博士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20%以上,人数达到130人。教师队伍学缘结构、年龄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持续优化。
3.层次目标。实施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计划,从国内外知名大学、科研院所和行业企业等聘任一批首席专家、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培育提升工作,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2人,二、三级教授1-3人,高水平团队5-8个,省级以上高层次人才总量达到5-10人。
四、战略任务
(一)实施新时代师德师风提升工程
1.强化师德师风教育。把师德师风教育摆在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首位,贯穿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在教师岗前培训、专题培训、全员培训中始终贯穿师德师风教育,创新师德师风教育形式,推进师德师风教育常态化,不断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施教。
2.完善师德考核评价体系。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积极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建立务实管用、便于操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师德考核结果运用,将师德考核贯穿于教师工作与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师德师风档案制度和师德承诺制度。对师德失范违纪行为坚持“零容忍”,做到有诉必查,查实必究。
3.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构建教师荣誉体系,加大优秀教师表彰力度,实行入职宣誓和退休礼敬制度,组织集体宣誓和荣退仪式,提升教师职业荣誉感。通过突出正向激励、完善师德师风定期研判和师德失范预防预警机制、严格师德失范惩处等措施,不断健全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
(二)实施各类人才引育计划
1.构建引才引智新模式。紧密围绕优势学科发展方向,重点引进一批建设优势学科、一流专业急需的高层次、高水平人才。主动出击、积极联系,利用各类中省人才项目,为学校选聘学科专业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精准对接省内外高校、企业、科研院所、政府,建立灵活的人才聘用、交流、管理机制,实现各类人才的共用共享,构建多元共生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2.加大人才培养培育力度。实施“神禾学者”“青蓝计划”“雏鹰计划”等人才建设项目,强化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育选拔,提高人才使用效能。依托优势学科、一流专业与课程建设点等平台,选拔有发展潜力、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进行重点培养。加大在职教师“博士培育计划”推进力度,拓宽信息渠道,完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以在职或脱产形式攻读博士学位,提升学历学位层次。
3.提升人才使用效能。采用长期聘用与短期聘用、项目聘用相结合,集中工作与分散指导相结合等方式,支持各类人才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更大空间,力求“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4.完善人才服务保障。充分发挥校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督导功能,强化人才服务保障,主动服务、精准服务、协同服务。各二级学院、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努力做好管理服务工作。将人才服务保障工作纳入部门年度目标任务清单,实行年度考核。优化人才成长环境,通过创建惜才、爱才、容才的用人氛围,确保人才“引得来”、“用得好”、“留得住”。
(三)完善教师发展服务支持计划
1.建立校院两级教师发展工作指导委员会。强化职能,健全工作条例与工作机制,加大教师成长与发展研究,研制分类指导方案,为教师发展提供个性化指导与专业咨询。
2.坚持并完善青年教师基层实践锻炼制度。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为目标,每年选派15名左右青年教师到基层中小学、幼儿园、行业企业实践锻炼一学期。
3.加大骨干教师国内外进修访学力度。定期选派部分重点和优势学科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国外高校或研究机构、国内一流大学进行进修访学,促进学术骨干、学术带头人的成长。
4.支持学术英才发展和优秀团队建设。根据学科专业建设需要,挖掘利用学校相关资源,对青年学术英才、学科带头人等个人发展和优秀团队建设提供学术指导与经费支持,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5.加强校本培训和院本培训。学校通过举办专项培训、专题研讨、学术交流、名师论坛等方式进一步加强校本培训。各二级学院结合本院实际加强院本培训,注重院本培训与教研活动相融合,强化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在教师发展中的应用,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和教授的传帮带作用,切实把院本培训打造成为中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的主阵地。
(四)实施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体制改革计划
1.深化岗位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以岗定薪”的岗位聘用制度,根据省属高校“编制周转池”制度和学校“定责”“定编”“定岗”的工作方案,合理确定现阶段编制数量、岗位数量和岗位职责。完善目标任务考核,加强考核管理,按聘期考核结果确定岗位聘用等级,统筹推进各类人员岗位聘用和管理,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聘用机制。
2.深化教师分类考核评价机制。根据不同主体、不同学科、不同岗位特点,建立“教学为要、科研为基、发展为本”的分类考核评价体系,推行代表性成果评价,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完善协议考核、年度考核、聘期考核相结合的全方位考核机制。坚持突出师德,注重能力和贡献,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顽瘴痼疾。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提高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
3.深化人事管理模式创新。建立和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将岗位评聘、职称评审、教师考核、绩效分配、教师招聘等权力逐步下放给二级学院,夯实二级学院办学主体地位。推进二级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任务目标,压实工作责任,提升二级单位的内部治理水平。精简行政干部职数,让有教学和科研意向的人员回归教学科研岗位,激发一线教学、科研人员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善外聘教师管理制度,加强对外聘教师的管理。
4.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坚持“淡化身份,岗位管理,多劳多得,优劳优酬”原则,充分运用和体现各类考核评价在收入分配上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建立有利于激发工作积极性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扩大二级单位的自主分配权,在分配上继续向教学、科研一线倾斜。落实职工各项福利待遇政策,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热情,不断增强学校的凝聚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始终坚持学校党委在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规划、组织与决策各项教师队伍建设事宜。各二级学院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事业发展的最重要基础工作,关注教师身心健康,保障教师合法权益,提升服务教师水平。各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分工,定期研究教师工作,形成合力,一体推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
(二)完善机制保障。实施校院两级教师队伍建设体制。学校明确目标责任,出台激励制度,相关指标纳入二级学院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评奖评优、绩效奖励、资源配置适度挂钩。各二级学院根据学校整体规划制定本单位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及具体实施方案,并落实主体责任。
(三)做好资金保障。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保障教师队伍各项建设经费。合理规划、设置和使用教师队伍建设经费,安排专项经费用于教师培养、人才引进、团队建设等。相关部门、各二级学院要精心编制各项支持教师发展经费预算,保障各类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激励全体教师施展才华,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