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是知识、能力、人格的升华和结晶,体现着学校的学术传统和精神内涵,凝聚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引领着学校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导向。为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根据《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2013-2023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坚持立德树人、坚持文化自信、坚持传承创新、坚持统筹协同为基本原则,以大学生成长成才为宗旨,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围绕学校完成转型发展与教学评建两大历史任务,创造性地开展特色文化建设活动,努力开创学校大学文化建设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大学文化建设要突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特点,把教育和人的自由公正、尊严幸福、终极价值紧密结合起来,围绕培养人、发展人这个中心来进行,体现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
——传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大学文化、塑造大学精神,必须尊重历史,在理清学校的创建缘起和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全面挖掘和总结已经形成的文化要素,加以凝练,并怀着崇敬之心予以继承和弘扬。塑造大学精神、培育大学文化,必须面向未来,不断培育新的精神要素,赋予其新的文化品格。
——统筹规划的原则。建设大学文化,既要注重大学精神的塑造,包括校训、校风、价值、理念、教风、学风、校旗、校歌、校徽、标识系统的凝练设计和宣传,也要从制度上予以贯彻和保证,从物态环境上予以呈现和展示。在整个知识传授和学术探求过程中予以渗透,更要在全体大学人的一切活动和日常行为上予以践行,从而突出大学精神文化的主导作用,体现大学制度文化的规范协调作用,提升大学学术文化的创新作用,发挥大学环境文化的熏陶作用,强化大学行为文化的示范作用,拓展大学形象文化的认同作用。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0年基本实现:办学理念特色鲜明,一训三风、大学精神引领示范作用明显;校园文化景观群初步形成,校史馆等文化设施发挥作用,校园传播体系运行高效;校园文化气息浓郁,文化品牌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兼容并包、求实创新、健康向上、充满生机、特色鲜明的大学文化和“高雅、兼容、励志、和谐”的高品位的大学文化环境初步形成,学校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具体目标
——提炼和培育大学精神,全力推进大学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固化于制、实化于行。
——推进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大学制度文化建设,努力建设能够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有效、完善的制度体系。
——加强和完善与学校精神文化相匹配的文化景观、文化设施、文化阵地和品牌形象建设,打造秉承学校传统、蕴涵学校特色、彰显学校优势、体现学校精神的物质文化。
——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丰富文化育人内涵,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培育文化活动品牌。
三、建设内容
(一)精神文化建设
——弘扬大学精神。凝练大学精神,积极探索校训内容的物化形式,强化校训的精神激励作用,发挥校训的感召力与影响力。不断丰富大学精神展现手段与宣传方式,切实提升大学精神的引领与辐射作用。
——提升办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要、学术为基、文化为魂、创新为道”的办学理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育人全过程,全面提升师生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
——实施“文化铸校”战略。以“彰显学校特色、富有教育内涵、赋予文化意蕴”为指导,坚持把文化建设贯穿于学校发展的全过程。精心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将校园文化活动与专业特色、人才培养规格结合起来,构筑文化育人平台,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功能,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
——传承学校历史。坚持优良校风和学风,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完成校歌创作,并在全校师生中普及传唱校歌。深入挖掘学校历史文化资源,开展学校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建成校史馆并充分发挥其作用。加强校史校情教育,发挥校史育人作用。
(二)物质文化建设
——加强文化景观建设与改造。选择合适地点,建设若干与校园环境相融合、彰显大学精神与办学理念的文化景观、专题纪念雕塑等。结合校园规划的调整,增加景观雕塑、文化长廊、小品园地等公共艺术作品,着力打造高层次、高品位、精细化的文化校区。
——完善文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大学生活动中心、图书馆、档案馆的建设和管理,建设校史馆、体育馆,加快体育文化设施及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内涵。
——强化传播媒体建设。加强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校园橱窗等校内媒体建设,使其成为展示学校风貌、加强对外交流、开展宣传教育、活跃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新媒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强社会媒体联系,积极传播学校文化建设成果,努力扩大学校影响力。
——注重品牌形象建设。规范使用学校名称、标准色、标准字体以及校标、校徽、校旗、校歌等文化标识,加强名片、办公用品、纪念品等学校文化产品的开发、使用和推广,定期开展学校形象识别系统使用督查。做好楼宇的内部装饰,注重彰显学校精神文化内涵。
(三)制度文化建设
——完善现代大学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加强“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现代大学制度的贯彻与落实。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章程》为统领,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相对完备的运行规则体系,推进依法办学和依法治校。
——完善民主管理机制。坚持和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校务公开制度,规定公开内容,规范公开程序。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作用,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作用,保障教职员工对学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探索建立学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制度。
——健全学校典仪制度。健全学校各类学术活动、文化活动、庆典等仪式规范,设计并规范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学位授予、升旗仪式、优秀师生表彰、文化艺术节、大型体育运动会等重要典仪、大型活动的标准流程,使学校形象个性突出、富于内涵,统一协调、品位高雅,延伸育人功能。
(四)行为文化建设
——营造浓郁学术氛围。加强学风建设,不断增强全校师生学术道德和学风修养的自律意识,把科学道德和学术诚信观念内化为师生的坚定信念,外化为主动学习和科学探究的自觉行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构建求真守信、兼容并包、鼓励创新、和谐健康的学术生态。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广泛开展以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治学等为内容的教育文化活动,健全教师行为规范、职业道德规范及考核评价办法。在管理服务人员中倡导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勤政廉洁、务实深入的工作作风,强化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意识。
——丰富文化育人内涵。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不断完善课堂教学、校园文化与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着力培养“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善创业”的应用型人才。
——提升大学文化品位。以文化品牌活动为依托,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健康、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积极推动国际、校际文化交流,支持代表学校水平的各类文化团体“走出去”。广泛邀请高水平文艺团体来校演出,邀请文化大家、学术大师来校举办高水平讲座,不断提升大学文化品位。
——培育文化活动品牌。坚持开展好以“育人讲坛”、“神禾大讲堂”、“大学生艺术节”等为代表的现有品牌文化活动。积极培育寒暑假社会实践等品牌。开展文化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打造一批反映学校核心价值观和师生价值追求的文化活动品牌,构建大学文化品牌体系,打造文化建设的新平台、新亮点。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成立大学文化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大学文化建设各项工作的方案规划、决策部署和组织实施等。每年开展文化建设表彰评比活动。
(二)加大经费投入
加大文化建设的财力、物力投入,确保每年投入专项文化建设资金,以保障文化建设可持续推进。通过多渠道、多途径筹措文化建设资金,保障和加强文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三)加强队伍建设
建设一支以专职人员为核心,兼职人员为主体的大学文化建设工作队伍。定期开展学习、培训、交流活动,不断提高大学文化建设队伍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