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上级规划 
     学校规划 
     规划参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发展规划-学校规划-正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
2018-10-24  

为夯实发展基础,培育和彰显办学特色,推进学校科学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和《陕西省“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结合《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长期发展规划(2013-2023)》,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学校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抢抓机遇,各项事业取得较快发展,为“十三五”时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制目标顺利实现。2012年3月,经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原陕西教育学院的基础上成立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步入了普通本科高校行列,标志着学校发展实现了新跨越。

——长安校区功能日趋完善。先后完成了二、三、四期校园基建工程,图书馆、三号、四号教学楼、5-12号学生公寓楼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完善了广场、体育场等文化体育设施。

——办学规模快速增长。全日制在校生规模从6000余名增长到14800余名,增长了146.67%;现有普通本科专业20个,本科生规模达到8072人,占54.5%。

——师资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学校专任教师增长了50.14%;高级职称人员人数增长了41.06%,三级教授实现了零突破;教师学位提升效果显著,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人数增加了107.69%。

——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奖人数与等级大幅提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保持在91%以上。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获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3门;获省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获国家级教师队伍建设示范项目1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获省级优秀教材5部、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8项、教育教学成果奖23项。

——学科与科研水平显著提高。学科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研究中心获批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建设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完成了上一轮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任务,启动了新一轮校级重点学科和首批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37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大幅增加。

——培训特色进一步彰显。引领和带动全省中小学校(园)长、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工作,共实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送教下乡”等各类培训项目333个,参培人数达34740人次;培训资源得到进一步优化,大培训格局初步形成。

——民生工程取得新突破。教职工的福利待遇有了一定的提升;教职工住房条件明显改善,长安校区教职工公寓楼顺利建成并交付使用,雁塔校区家属楼工程稳步推进;完善了教师体检长效机制。

——对外交流与合作有了新拓展。学校先后与美国北亚利桑那大学、美国威斯理安学院、台湾明新科技大学、新西兰幼儿早期教育委员会等大学和科研机构签署校际合作协议;与校内外多个地区和单位开展教育战略合作;与陕西师范大学建立了对口支援、帮扶合作关系。

二、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以来,学校发展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师生员工的期盼相比,与学校长远发展目标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十三五”时期,是学校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的挑战前所未有,面临的机遇也前所未有。

(一)面临的挑战

——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学科整体实力不强,办学特色需进一步凝炼与提升。

——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教育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科研水平整体不高,科研成果的质量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人力资源的质与量有待进一步提升,高层次旗帜性领军人才缺乏。

——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现代大学制度尚未建立健全。

——办学资源紧张,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债务负担较重,资金保障不够充分。

——开放办学、合作办学有待进一步拓展,交流渠道有待拓宽。

(二)发展的机遇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创新驱动发展的新时代为学校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环境;国家推进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战略部署为学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国家连续实施的促进学前教育发展的政策举措为学校培育和彰显特色提供了重要机遇;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和创建“四个一流”(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举措为学校提升办学水平提供了新的机遇;人民群众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旺盛需求为学校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外部动力;全校师生员工思变和求新的期望、理解和支持的热情为推动学校发展提供了内部动力。

第二部分 战略重点

一、指导思想与办学理念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遵循高等教育规律,聚焦转型发展与教学评建两大历史任务,以创建“一流学院”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为主题,扎实推进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建设,为建设“三个陕西”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二)办学理念

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要,学术为基,文化为魂,创新为道”的办学理念,树立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协调发展、创新发展、开放发展的发展理念,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以更清晰的发展思路、更明确的发展目标、更强烈的质量意识、更开放的办学视野、更务实的工作作风、更扎实的发展举措,激发创新活力,优化整合资源,增强办学实力,营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的良好氛围,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服务基础教育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二、办学定位与发展模式

(一)办学定位

——办学类型定位。建设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具有鲜明办学特色和学前教育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善创业”的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陕西,服务地方,使学校成为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基础教育特别是学前教育师资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特色建设定位。彰显职前教育与职后培养相贯通的教师教育特色,着力培育学前教育特色,开拓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专业发展定位。以教师教育类专业为特色,以学前教育类专业群为重点,以文化传媒、生物工程与食品加工、管理类等应用型专业为支撑,建设结构合理、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专业体系。

——学科发展定位。做强教育学科,发展应用学科,做精特色学科,拓展交叉新兴学科。

——科学研究定位。突出应用性,同步推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积极发展对接政府决策和行业前沿的应用型研究。

(二)发展模式

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专科教育,联合开展专业硕士教育,创新校(园)长、教师教育培训,坚持内涵建设、特色发展、开放发展。

三、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发展目标

——以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为契机,实现办学水平迈上新台阶。

——以促进转型发展为抓手,进一步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成为转型发展示范高校。

——以实现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学位教育为突破,实现办学层次的提升。

到2020年,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稳定在14000人左右,本科生比例占80%左右。学校办学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科研实力迈上新台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取得新突破,内部治理能力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创新发展力和社会影响力显著增强,在陕西高校“四个一流”建设中取得重大突破,争取成为陕西省首批“一流学院”。(具体办学指标见附表)

(二)发展战略

——质量立校。牢固树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教学质量核心地位、教学投入优先地位的理念。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主题,以教学评建为主线,以教学基本建设为基础,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课程建设,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建立导向正确、科学有效、简明清晰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激励学生刻苦学习、健康成长。

——人才强校。遵循“调结构、促转型、强能力、造名师”的人才队伍建设思路,运用“以需引才,制度用才,环境留才”的人才队伍管理模式,坚持教师发展为本,师德为先,骨干带动,全员提升。创新教师培养引进机制,加强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能力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造就适应转型发展要求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

——学科兴校。遵循“优化结构、强化优势、扶持重点、突出特色、创建品牌”的学科建设思路,着力优化学科结构,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搭建学科平台,培育学科特色,增强学科实力,提高学科水平,提升学科服务地方水平,提升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实施科研项目带动战略,强化科研精品意识,推出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拓展科研领域,加强校地、校企合作。

——特色名校。遵循“继承、凝炼、培育、创新、发展”的特色建设方针,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特”和“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狠抓特色专业集群建设,更加突出特色培育与彰显,打造学校品牌。

——文化铸校。遵循大学文化发展规律,秉承“厚德博学”校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以追求卓越之精神为动力,以富有最高价值指向的文化精神为引领,深入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继承优良办学传统,打造文化品牌,形成学校文化力量,提升文化品位。

第三部分 重点任务与主要措施

为实现“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学校将着力实施十大行动计划。

一、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行动计划

一)具体目标

——到2020年,本科专业数达到30个左右;建设10个左右校级示范专业;建设1—2个应用型专业集群;建成1—2个应用交叉型和国家目录外示范专业,力争实现国家级特色专业的突破;获批2-3项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力争实现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建成校级精品(开放)课程50门左右,建成省级精品开放课程3—7门,国家级精品开放课程2—3门;获批4—6项省级教改研究项目;获批2—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和1—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育建设10门左右特色课程,引进国内外20—30门优质网络课程资源;遴选10门左右双语教学课程进行建设。完成以课程群或专业核心课程为基本单元的教学团队的组建工作,获批2—3个省级教学团队。

——建设省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5个,校外实习实训实践基地20个。实验用房面积达到55000平方米,新建、扩建一批实验室。建设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5—7个;建设省级实验教学中心1—2个;力争建设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基地)1个;争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建设省级产、学、研基地(平台)1个;逐步建立起规范、完善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开出率达95%以上。

(二)主要措施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筹建“儿童产业协同创新中心”,新建一批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并发挥其示范引领作用。实施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完善学前教育专业“校——地——园”协同育人模式、师范类专业的“卓越教师校——地——校”培养模式、非师范理工类专业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模式,以及“国际合作”培养模式等,培养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加强专业建设。构建政府、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专业设置评议制度。结合学校传统优势,围绕产业链、创新链调整专业设置,改造传统专业,形成特色专业集群。培育、凝炼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专业,集中力量办好学前教育及教师教育类专业,开发和建设与儿童产业发展关联度高的新兴专业,培育文化传媒领域的相关专业,设置符合学校实际、地方(行业)急需、具有一定优势、特色较为鲜明的其他专业。

——深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改革。修订并实施好人才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将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有机结合。整合专业基础课、核心课、专业技能应用和实验实践课,按照合格课程建设——重点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分层建设思路,完成所有新办普通本科专业课程合格评估工作,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

——加强实践教学改革。制订并实施各专业实践教学标准,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改革,加强综合性实践课程设计和应用。加强各专业实习基地建设,建设一批功能完善的实践育人基地。实行本科生实践教学“双导师制”。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改善校内实验条件。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制定和出台实验室开放制度。

——规范教学管理。修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构建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完善院(系)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和教学工作机制,构建校、院(系)、教学督导专家、学生、用人单位“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评估监督体系,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和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制度。全面实施精细化管理,加强教风学风考风建设。

二、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计划

(一)具体目标

——到2020年,专任教师队伍规模达到77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到25%以上。每个学科聘请10名左右的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担任特聘教授、兼职教授或客座教授。聘请150名左右优秀中小学幼儿园校(园)长、教师,以及企业技术、经营管理人才为兼职教师。“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占教师队伍比例达50%。

——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学科研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的40%,主讲教师符合岗位资格的比例在99%以上。培养和遴选校外兼职硕士生导师30名左右;培养180名左右校级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培养省级教学名师3-5名,新增三级教授3—4名,二级教授实现零突破。

(二)主要措施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加强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实行思想政治表现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

——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实施“百名博士培养引进计划”(即每年新增博士不少于20名)。引进一批急需的学科带头人、教授和优秀博士。完善学校岗位业绩考核标准和奖励办法。

——推动“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确立“双师双能型”教师建设目标及考核指标,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岗位聘任、外派培训等方面对“双师双能型”教师优先考虑。实施“双百计划”(即五年内选送100名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到行业企业接受培训和实践锻炼,选聘100名行业企业优秀人才担任学校兼职教师),支持教师参与政府、学校、企业管理、技术研发、人员培训,鼓励教师考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

——加大中青年教师队伍培养力度。建立中青年教师职业发展规划与支持制度,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培训长效机制。不断提升青年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坚持定期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

——加强非教师序列人才队伍建设。出台非教师序列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管理办法,加大业务培训培养力度,提高服务意识和水平,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业务精湛、服务高效、乐于奉献的人才队伍。

三、学科建设与科研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一)具体目标

——完成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立项建设任务;建设好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核心价值观培育与红色文化基因传承研究中心。力争获批1—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力争获批2—3个省级重点学科(或优势特色学科)。力争形成1—3个新兴交叉学科。

——到2020年,争取横向科研项目50项左右。力争获批10项以上的国家级科研项目,120项左右省部级科研项目,年均对外获取科研项目经费300万以上。力争获10项左右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项以上科研专利。核心期刊(C刊)及以上论文总数达200篇。出版专著50部。

——承办国际性和全国性的学术会议3—5次。完成资政调研项目或决策咨询项目20项。《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力争进入北大核心期刊目录,《教师教育》办刊质量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二)主要措施

——加强管理。完善重点学科管理制度,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积极调整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完成校级重点学科、重点扶持学科建设任务。改革完善科研工作管理制度、项目评审制度、成果评价与转化制度,创新激励制度,制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管理办法,打造“神禾大讲堂”、“学术活动月”品牌和影响力。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参与学术研究。

——加强队伍建设。加大学科带头人培养引进力度,形成“学科带头人+科研团队”的学科队伍模式。实施“知名专家培植计划”和“高校智库专家建设计划”,促进学科领军人才成长。

——搭建发展平台。采取与校外单位共建、共管、资源共享模式,组建一批校级科研机构或研究中心,广泛开展科研合作和学术交流活动,加大对现有平台的管理力度,推出一批精品成果。

——培育特色。加快建设学前教育、教育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等现有校级重点学科,并以此带动其他相关学科的协调发展。实施以科研项目带动特色学科建设、汇聚科研团队、培养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战略。推进高校新型智库建设,在基础教育研究、创业教育研究、生化工程等方面培育和彰显研究优势。

四、学生教育管理提升行动计划

(一)具体目标

——在校生参加省级以上的各类竞赛成绩优良;考研录取率10%以上;年均国家级大学生“挑战杯”获奖50项以上;省级以上大学生学科竞赛奖50项以上。

——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和就业竞争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社会满意度较高。

(二)主要措施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思政学科建设、教学团队的思想建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和条件保障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在育人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对辅导员进行专业化辅导与培训,开展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科学研究。制定辅导员工作考核办法,健全辅导员队伍的考核体系。重视辅导员专业发展和能力建设,改善辅导员的工作条件。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以培育高素质人才为主线,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深入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行为特征和成长成才发展规律,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功能和运行机制,选拔和培养一批专兼职相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保障学生健康成长。

——做好招生工作。健全和完善招生体制机制,优化招生计划层次及地域结构,拓展招生渠道,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提高生源质量;探索多元化评价录取机制,努力实现各专业均衡发展。

——做好就业创业工作。完善就业创业工作管理体制,培养专业化就业创业工作队伍,构建就业创业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拓宽就业市场和就业渠道,着力构建招生、培养、就业等联动协同工作机制,推动学校良性可持续发展。积极筹建“陕西省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和“陕师院众创空间”,争创“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

五、文化软实力提升行动计划

(一)具体目标

到2020年,校园文化景观初步形成,校史馆、中心广场雕塑、书画展览馆等文化设施基本建成;校园文化氛围浓厚,形成一批在省内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师生文化素质明显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

(二)主要措施

——完善大学文化顶层设计。制订实施《大学文化建设发展纲要》,凝炼和培育具有特色的现代大学精神文化、制度文化、教学文化、科研文化、管理文化和质量文化。

——建设高品位校园文化环境。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挖掘学校独特的人文资源。搜集整理校史资料,建成校史馆。广泛宣传和学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和先进文化。

——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功能,开展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结合大学生各类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引导发展学生社团,规范社团内部管理。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丰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形象。加强校训、校歌等学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开展“校庆纪念月”活动。拓展对外宣传的渠道,探索并打造“互联网+”时代学校文化传播展示新平台。积极挖掘、宣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密切学校与校友之间联系。

六、社会服务能力提升行动计划

(一)具体目标

——到2020年,建成有特色优势、省内一流、西北有影响的省级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培育形成10个左右培训品牌。选拔和培养150名在省内有一定影响的培训专家。

——建成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学校和省级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科技服务能力和继续教育服务能力显著提升。

(二)主要措施

——提升服务教师培训能力。加大培训基地建设力度,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争取并做好“国培计划”、“省培计划”等培训项目。培植面向基础教育管理干部和教师培训的项目研发与推广,提升引领教师教育发展能力。

——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培训服务能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建设,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途径。完善创业研究、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跟踪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模式。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发挥生物工程研究所的技术优势,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联合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科技咨询等活动,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拓展继续教育服务领域。通过开展面向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函授、自学考试辅导等途径,为企事业单位人员学历提升、岗位培训等继续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七、对外交流合作行动计划

(一)具体目标

——到2020年,与国(境)外5所以上大学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与国内3所以上高水平大学签署实质性交流合作协议。

——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教师赴国外学习交流。扩大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规模。

——开展联合培养专业硕士工作。

(二)主要措施

——积极开展国(境)外教育交流合作。探索建立与国(境)外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交流合作交流机制,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选派教师到国(境)外高校考察、进修、访学。探索与国(境)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的体制机制,提升交流合作的水平。

——拓展国内合作办学渠道和项目。加强同国内高水平大学的交流合作,学习借鉴国内同类本科院校发展的成功经验。扎实落实《陕西师范大学对口支援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协议书》,在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科研服务、管理和资源共享四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采取措施,积极争取与有关高校联合培养专业硕士。

八、基础条件保障行动计划

(一)具体目标

——到2020年,长安校区和雁塔校区功能定位与布局更加完善。长安校区建成学前教育实训楼、实验幼儿园,规划建设大学生活动中心、体育馆。

——图书馆管理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纸质图书达到150万册;数字资源逐年增加,数据库资源达到30个以上,其中外文数据库达到8—10个;电子图书250万册;阅览座位达到2500个。

——建成智慧校园。完成学校宽带扩容,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建成资源共享、应用融合、数据互通的学院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二)主要措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修订《校园建设规划》,开展“美丽校园”创建活动,合理设置长安校区人文景观,科学规划校园绿化美化工作。

——改善教学科研设施。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基本条件建设投入力度。完成所有多媒体教室改造,新建一批功能齐全的数字化教室,满足信息化时代教学需求。试点建设教授工作室,改善教师办公环境。加强图书情报资料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推动网络教学平台、行政办公平台、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等功能性平台的建设,提升应用水平。

——加强文明和谐校园建设。推进“平安校园”建设,完善各类安全稳定预案,提高处理突发事件和复杂问题的能力,确保校园安全稳定。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推进“和谐校园建设”。开展创建省级“文明校园”活动,建设平安稳定、绿色环保、文明和谐、人文气息浓郁的大学校园。

——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机制;制订教育捐赠管理制度,鼓励校友、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捐资助学、助研、助教,支持学校建设。积极拓展校企合作、校产回报的途径,拓展社会资源,拓宽资金筹措渠道。鼓励、引导院(系)通过教育培训、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合作办学等方式,增强院(系)筹措资金的开源能力。鼓励教师积极争取校外各类科研课题,提升科研经费在学校总经费中的比例。

——继续实施民生工程。完成长安校区教师住宅楼配套设施建设,创建文明、宜居、安全、和谐的社区文化。完成雁塔校区教职工住宅楼建设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创造条件解决新进职工住房问题。完善师生员工医疗、保险、体检制度,做好离退休工作。稳步提升教职工福利待遇,使教职工的收入在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中处于中上水平。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体系。

九、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行动计划

(一)具体目标

——形成以《章程》为统领的现代大学治理规章制度体系,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

——基本完成二级学院设置工作,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二)主要措施

——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大二级学院组建力度,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完善“一章八制”的制度体系,健全各类办事程序、内部机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实现办学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建立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学校理事会。建立岗位任职资格制度、培训制度,创新干部使用机制,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问责制。

——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科学设置各类岗位的总量及结构,从严控制非教学岗位数量。加强岗位管理,推进公开竞聘,完善职称制度改革。强化目标管理和绩效管理,深化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向教学一线教师、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人员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深化后勤管理改革。推进后勤集团内部的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后勤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

——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健全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机制,以绩效考核为切入点,积极探索注重效益、节约资源的资源配置与激励约束机制。

——加强财务管理。按照精心聚财、依法理财、科学用财的工作思路,树立经营理念,强化办学成本意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在保证运转情况下经费投向优先保证教学科研、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紧缩一般性行政、事务支出,坚决杜绝铺张浪费。建立财务监督、审计监督、纪律检查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加强对专项经费和大宗经费支出的绩效跟踪。加强对学校经济活动的分析与监控,建立风险评估、防范机制。

十、加强和改善党建工作行动计划

(一)具体目标

到2020年,学校党的建设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员队伍稳步发展,党风廉政责任体系完善。

(二)主要措施

——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校、院(系)两级领导班子的思想政治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不断增强整体合力和执行力。坚持群众路线,从全局和战略高度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不断提高统领学校工作全局的能力和水平。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推进干部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常态化建设,着重改善中层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学历学位层次和专业知识结构等,做好处级干部的培训提高和后备年轻干部的选拔培养,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懂专业、善治理、敢担当、作风正的专业化、高素质管理干部队伍。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完善学校惩治与预防腐败体系,落实党风廉政责任制。建立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推进党务和校务信息公开制度,健全“三重一大”集体讨论决定制度,强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督,强化纪律建设、强化作风建设、强化教育管理、强化执纪监督、强化纪律审查,进一步完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格局。

第四部分 规划的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成立“十三五”规划实施领导小组,负责规划实施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形成明确的责任体系,研究实施中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指导与推进各项任务的落实。

二、细化目标管理

建立任务清单制度。各教学单位根据学校“十三五”规划列出本单位的任务清单,明确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各职能部门、各院(系)要认真制定各专项规划和院(系)规划,明确各自的任务和实施方案。

三、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专题学习、交流座谈、媒体报道等形式,组织师生深入学习规划的基本内容,深刻理解“十三五”时期学校的发展目标任务和战略部署,并通过广泛宣传吸引广大校友及其他社会力量进一步关心支持学校改革发展,为规划实施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

四、强化评估考核

加强对规划执行情况的跟踪,实施年度检查、评估和考核,及时掌握实施情况,发现并解决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将检查评估结果纳入各单位年度考核范畴。

未来五年,是学校奠基立业、建章立制、转型发展、培育特色、提高质量的关键期,困难与希望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实现“十三五”时期的目标任务,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我们必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强化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综合运用战略思维、导向思维、发展思维、法治思维,深化综合改革,推进有特色高水平的应用型大学建设取得新成效。

附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十三五”时期主要发展指标

附表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十三五”时期主要发展指标

项目

指标

备注

师资队伍建设

共享省级专家和其他国内外著名学者

2-4人

陕西省“三五人才工程”、“三秦学者”、青年科技新星、高校人文英才计划

1-3人

专任教师总量

770人

每年新增博士

20名以上

校外兼职博导、硕导资格教师

30名以上

省级教学名师

3-5名

省高校创新团队及以上层次

2-3个

双师双能型教师

50%

三级教授

4名

二级教授

1-2名

专业课程建设

本科专业数

30个

省级重点专业、特色专业等

3-5个

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

3个

应用型专业集群

1-2个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2个

国家级精品课程

2-3门

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

3-7

全外语和双语教学课程

10门

国家级规划、精品教材

5部

省级重点建设教材

3-7

国家级教学团队

1个

省级教学团队

2-3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1项

省级教学成果奖

2-3项

省级教学能手或省级教学获奖

5名

人才

培养

学生规模

14000人

初次就业率

91%以上

考研率

10%以上

国家级大学生“挑战杯”获奖

20项

国家级大学生专项竞赛获奖

50项

学科

建设

专业学位硕士点

1个

(联合培养)

省级重点学科

1个以上

省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中心

1个

创新型实体研究机构

15个以上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

1个

科学

研究

国家级项目

10项

省部级科研项目

120项

SCI论文

150篇

人文社科学术专著

50部

人文社科权威论文

60篇

科研经费总额

年均递增20%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

5项

省部级以上哲学社会科学奖

5项

授权发明专利

20项

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5次以上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进入北大核心期刊目录

参与地方政府决策咨询或调研项目

20项

校园基本建设

教学仪器设备值

7000万元

馆藏纸质图书数量

150万册

校舍建筑总面积

31万平方米

生均宿舍面积

6.5平米/生

注:指标中未作特别说明的,均指截止到2020年底的累计数据。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