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信息

     高教动态 
     专家观点 
     他山之石 
     国外视野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高教信息-专家观点-正文
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与要求
2018-11-05 湖州师范学院 王荣德 

一、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内涵

从广泛的意义上说,除专门从事基础理论原始创新的学术型人才,其他都可以说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有不同的层次和类型。如果说将中等职业教育的应用型人才以操作技能为核心,可以称为操作应用型的话,那么高等职业教育一般以职业岗位技能为核心,可称为技能应用型。培养这两个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学校都是以岗位来设计专业,故培养的人才是岗位型人才。而本科及以上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应具有更强的通用性和创新性,因此,在培养时还是要以学科来设计专业。但它并不是学科本位的,相反必须是对接现实、以需求为导向的。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要强调KAQ协调发展,比高职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技能应用型人才有更“宽”、“专”、“交”的知识结构;有更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岗位适应性,从而不仅具有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技能,而且具有技术创新和技术二次开发的能力;具有更高的适应多种岗位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与学术型人才相比,他要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培养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关节点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岗位操作技能与实务经验)、沟通能力(理解、表达与团队合作)、创新能力(理论应用)的锻炼和培养。其人才的主体规格为:基础实,知识宽,能力强,素质高,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专业能力。

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重新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中,第三级教育(相当于高等教育)的第一阶段(序数5,相当于本专科和硕士生教育)分为5A和5B两类。5A是理论性的,5B为实用技术性的;5A又分成为研究作准备的学术性教育(5A1)和为从事高科技工作要求的专业性教育(5A2)两种。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类型判断,应用型高等教育应属于5A2,即专业性教育类型。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学术型相对应的是应用型人才。而就目前我国发展的现状,尤其是工业化与信息化以及大众化教育同时大发展的现状,使得现今部分普通高等院校必须承担起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任务。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也于2005年颁布了《关于编写普通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规划教材的通知》(高学会[2005]27号),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成为我国普通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必要部分。而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其具体内涵是随着高等教育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能力为中心,以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这里所要求的“能力”不仅是专业能力,也是综合能力;不仅是就业能力,更应是一定的创业能力;不仅是再生性技能,也是创造性技能。但终其一点,应用型人才能力培养的核心应该是实践能力的培养。他们是现代技术的应用者、实施者和实现者。

二、本科应用型人才的主要特征

应用型人才既有一般人才应具有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必须有较强的技能,既要掌握明晰的科学知识,又要熟练掌握隐性知识,即技能。

1.注重应用的实践性特征

既然是应用型人才,就要有非常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应该是应用型人才区别与其他人才的非常重要的能力特征。

这种能力主要指专业技能方面的熟练性,如房屋建筑专业的测量、识图技能,导游专业的口才、服务技能,文秘专业的公关礼仪、公文会务、文字处理技能,化工与检测专业的仪器使用技能等等,还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敏感性及可操作性特征,能敏感地在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发现大量现有和潜在的问题,并熟练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现场实际问题。应用能力的提高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实现的,而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敏感地发现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存在着大量现有和潜在的问题,就能获得更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应具备一定的操作性,操作过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必经途径和再创造过程。

2.一专多能的多样化特征

教育应当使人不仅能适应一种职业,最好应当使其适应几种职业,因为在生活中只能从事一种职业的人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因此具备相应领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在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技能各方面具有应用和复合特征,适应社会行业(职业)或技术岗位技术水平提高和知识能力结构多样化的需要应是应用型人才具备的主要特征。

首先,它是指形成技术应用能力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技术知识,这是应用型人才之成为人才的基础,它们支持应用型人才的持续发展和适应能力。一般来说,基础理论体现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它是专业理论的基础。专业理论常常是相近专业的共同基础。应用型人才应有一定的基础理论,而且更强调理论的应用。学科专业知识是直接反映当前岗位的工作需求,因此应是人才具有的基本知识体系。

此外,在实际工作应用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而会是综合的、参与因素更为复杂的一些领域,可能涉及方方面面,如旅游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文明素质、身体素质来适应旅游服务工作,还要能用“心”去体察服务对象即时的需求,适时地提供优良合适的服务,在导游解说过程中除涉及历史知识、文字语言表达能力外,可能还会涉及地理、经济、管理、农林等学科知识,因此还应具有较宽广的学科专业知识体系。

其次,它是指相应职业领域的能力,除上述应用、实践性的能力之外,还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为完成职业任务、胜任岗位资格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如适应岗位变动的适应能力、业务动手能力等等。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社会职业岗位的内涵和外延处于不断变动之中,因而,应用型人才的能力不能仅仅局限于胜任某一职业岗位具体工作的能力,而且还要具有对职业岗位变动的良好适应性和可持续的基础。

3.不断创新的创造性特征

创新和创造是各种不同层次的人才都应具备的核心特征。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使工作岗位的技术含量日益提高,在大量的关键工作岗位上,不仅仅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有极强实践能力的人才,更需要一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应用人才,因为他们所付出的不仅仅是简单体力劳动,更为重要的是要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高等教育阶段对创新和创造人才的教育目标应侧重于“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因为创新能力、创新行为是与实际问题的创造性解决分不开的,是与对该问题形成的历史和以往的解决策略的系统把握分不开的。创新精神是一个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强大而持久的动力,它能为个体在工作中克服各种困难、承受可能的失败所带来的心理压力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本科应用型人才的素质要求

本科应用型人才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实践能力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四个方面。

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是应用型人才最重要的素质,是统帅、是灵魂,它对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和提高起着统领和制约作用,其核心是如何做人。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人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大学生应当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遵纪守法观念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应用型人才所从事的大都是第一线的工作,在生产、管理、服务的现场,时时面对工作中的设计、规划、决策及应用和运作,其中的任何一项工作,单靠个人的能力是无法完成的,都需要团队的创造、合作。企业的竞争力归根到底来自团队的创造力、团队的合作精神、团队的进取心,因而信任、信用、合作以及默契等协作精神应是应用型人才的必备品质。在高校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学生意识到一个团队存在的必要性,不断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协作中完成各种任务,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责任感。

2.科学文化素质

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智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础;在智育方面,同学们需要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3.实践能力素质

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什么样的能力,对不同的人才要求是不尽相同的。英国劳工部把人才的普通能力定义为:应具备处理资源、处理人际关系、处理信息、系统地看待事物、运用技术的能力,英国产业联合会提出了核心技能概念,认为核心技能应具有价值和整体性、对职业和社会的了解、有效交际、计算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问题解决及对改革的积极态度等。虽然对不同规格、不同层次人才的能力要求不一样,但他们都应具备相关专业要求的核心能力,都离不开核心能力的培养。通过以上的分析,并结合我们国家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将应用型本科学生的核心能力概括为:一个人在该专业长期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能力,这种能力是他在执行岗位任务时所发挥出的别人无法模仿的具有持续优势和较强知识特征的能力。毫无疑问,核心能力强,就会使学生在未来的竞争和个人价值实现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因为知识作为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素,以及如何通过人们创造性的转化,由一种无形的资产转化为有形的生产方式,在这一转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从事产品研究与开发的少数高层次人才,而且需要大量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从事产品生产、管理与推广应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不仅要有一定的操作实践能力,还要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在以成熟的技术和规范为基础、具有某种职业岗位的职业技能、技艺和运用能力的同时,更要具有较强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要为学生构建应用知识进行技术创新和技术的二次开发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

4.身体心理素质

良好的身心素质是一个人健康的标志。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不是单指躯体没有疾患,而是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臻于完满的状态。良好的身心素质是其他素质的载体,没有这一素质,其他素质都将无从谈起,起码是要大打折扣。注意身心素质的提高,尤其要强调EQ(情商)方面的修养,即强调人的情绪和心理状态的良好,而不是单一地过分注重IQ(智商),通过自身素质的培养,使受教育者实现与社会、与他人、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达到知识、能力、素质、理想的统一。

健全的心理品质包括具有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一定的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实际的工作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快、人际关系复杂等,需要人具有很强的心理调适能力。人的心理素质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决定竞争胜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个人的责任心、道德感、心理素质、意志品质、身体条件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以及承受来自工作、环境的挫折和压力也是应用型人才具备的特征之一。

[本文为浙江省新世纪教改项目—“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对策研究”(课题批准号: yb05080)和湖州师范学院教学改革招标课题—“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hzy07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