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信息

     高教动态 
     专家观点 
     他山之石 
     国外视野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高教信息-专家观点-正文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
2018-11-05 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 史秋衡;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王爱萍 

应用型本科教育是随科技发展和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类型,它是相对于理论型本科教育实用技术型教育而言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是以培养知识、能力和素质全面而协调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定位的高等教育。

目前,高等教育院校分类已成为国际难题。按照美国学者伯顿·R.克拉克的国家权力、市场和学术权威的三角协调理论,高校既需要一定的自治权,又倚赖于所在国政府的支持和市场的介入。相对于院校分类的国别特殊性,专业分类具有普适性。“专业”在《辞海》中被定义为,高等学校或中等专业学校根据社会分工需要所分成的学业门类,高校的专业是社会分工、学科知识和教育结构三位一体的组织形态。专业分类遵从《国际教育标准分类》规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主要是根据培养人才的职能——培养目标来分类的。该分类法认为,5A2按行业分设专业,是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对应着应用型本科教育。无疑,对专业特征的清晰认识和准确定位,将有助于应用型本科教育高效、有序地进行专业建设,有助于制订一系列合理的培养方案。一个专业的设置就是组织相关学业培养一种专门人才,使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相关的职业技术工作。从事专业工作,必须掌握和应用专业知识,接受专门的教育和训练,并具备自我更新和提升的能力,这是专业的立足之本。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由价值取向、培养目标、课程、教学及评价五大基本要素组成,其中以价值取向为基点、以目标为导向、以课程为载体、以教学为途径、以评价为保障。这五大基本要素相互依存,彼此制约。依据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科学内涵及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素分析,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为:定“性”在行业,定“向”在应用,定“格”在复合,定“点”在实践。

一、价值取向体现行业性

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世界各国都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共同特点是专业建设定位于注重为区域基础上的行业发展服务,其质量价值取向充分体现为行业性。早在20世纪60年代德国就创建了应用科技大学,这类大学定位于满足行业需求以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并立足于应用研究和开发,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与此类似,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是为了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并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其地方特色鲜明,服务角色清晰,地方产业发展导向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根据地方经济结构及其发展趋势、当地市场的人才需求,结合本校的教学、科研实际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主要为地方或行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主动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并在地方化发展战略中彰显自己的特色,从而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和双赢共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也明确指出此类院校是按行业分设专业来培养各行各业的高级专门人才。可见,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是以外适质量为其教育价值观。

应用型本科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日趋密切,其中与行业的结合正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生命力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学校专业设置面向地方和行业需求,以及积极主动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价值取向应是区域基础上的行业性,其专业设置应加强社会相关行业企业的合作,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社会适应性。在专业设置时,既要准确把握地方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了解行业中的职业岗位及其就业前景等,又要主动适应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产学研结合,在产学研结合的实践中体现行业性,并依据行业发展进行动态调整。在现代社会的竞争环境中,行业市场需求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起着导向作用,对其专业的选择更具目标性和针对性。应用型本科教育主要面向区域、为行业培养人才,只有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企业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和确定专业方向,才能使其培养的人才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当前专业资格证书认证是以行业为基础的,这也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人才就业所需的通行证。此外,鉴于行业的通用性,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在区域的基础上以国际行业标准为主导,培养高标准应用型人才,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国际化水平。

由此可见,应用型本科教育既要立足区域,又要着眼行业,在专业设置时要自觉把培养一线应用型人才作为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目标理念和价值取向,整合学校教育资源与区域资源,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设置目标体现应用性

应用性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应用”是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设置的核心思想,这决定了应用型本科教育必须根据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以面向“应用”作为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行业高级专门人才,其人才培养规格既不完全是研发人才,也不完全是熟练操作工与技师,而主要是以技术吸收及应用人才为基准,其理论依据是高等教育的分类定位。潘懋元先生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的基础上,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了分类,分别是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相当于5A1)、学科性或单科性专业性应用型大学或学院(相当于5A2)、多科性或单科性的职业性技能型院校(相当于5B)。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准确定位,使学校能够合理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空间和确定自己的发展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培养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既不同于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所培养的理论性人才,也不同于职业性技能型院校所培养的实用性技能人才,其不仅能掌握现代社会生产、建设与服务一线从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种高级技能,还具有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即具有设计与开发能力。

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加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益多样化,尤其对既有扎实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根据原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5年第四季度部分城市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分析”资料显示, 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既是用人需求的主体,又是求职人员集中求聘的职业。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的需求较大,其求人倍率均大于1,为1.06;特别是高级工、高级技师和高级工程师,其求人倍率分别高达2.34、2.25、2。可见,人才结构性失衡的现状要求高校改变人才培养类型,加大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从人才市场和行业需求出发(加强专业设置的应用性,不断开辟出新的专业),建构适销对路的专业或专业群,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关键。英国的多科性技术学院、美国的高级专业学院、日本的技术科学大学、德国的应用科技大学、澳大利亚的理工大学、台湾地区的技术学院和科技大学以及我国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都体现了这一特征。

三、课程设置体现复合性

应用型本科教育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规格是复合性人才,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具有以通识为基础的深厚专业理论和可供广泛迁移的知识平台,具备较强的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转换的适应能力,有进一步发展的后劲;(2)学生具备用知识和技术解决生产、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3)学生具备必要的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较高综合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团队精神和敬业精神。

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所要培养人才的规格。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必须体现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其课程结构既不能完全以学科知识为体系,也不能完全以岗位标准为体系,而是以行业科技为主要体系标准。行业科技体系分化与整合的复杂性,反映了课程设置的复合性。例如德国为适应经济和技术对复合性人才的需求,其应用科技大学的课程体系结构分为基础教育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和论文完成三个阶段,而且强调只有通过基础课程阶段后的中间考试,学生才能进入专业课程教学阶段,以保证学生具备较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同时,在课程设置上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实验室练习课和专业实习环节的比重较大,要求毕业设计及毕业论文必须能够解决某一生产实际问题。法国的大学校尤为注重基础性教育。第一年是基础理论教育;第二年课程是专业课、实验课和实习课;第三年是毕业设计和生产实习。大学校以其独特的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把培养学生的理论修养、专业能力和实践才能较好地结合起来。我国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依托学科,面向应用,课程体系包括基础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素质课程。这一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是:通过科学设计和优化基础课程,注重专业基本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基础性,注重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以此保证学生具备较宽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加强专业课程,主要进行专业深化和拓宽专业面的教学,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将基础理论与专业理论有机结合,使学生“精专”与“博通”并举;突出实践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强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能力;注重以通识课程为主的综合素质拓展课程,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此外,应用型本科教育在课程设置体系中要链接与融合行业标准所需的专业或高级职业证课程内容,使大学生在校期间考取与本专业相关的资格证书,即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也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为求职就业奠定基础。

四、培养过程体现实践性

实践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内在决定了应用型本科专业教育的教学过程不完全是理论性的,而要充分凸显实践性。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是课内外结合,校内外结合,实验、实训、实习相结合。一方面,专业课的教学内容针对性和实用性不断加强,在进行理论教学的同时注重实际技能的培养,课程还设置了实践教学课程,以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实践性突出体现为产学研结合,即学校与企业结合,共同培养各行各业的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

产学研结合要充分发挥实践的主导性,以“研”为突破口,倡导应用型本科院校师生积极开展科研活动及高校主动与科研院合作培养人才。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行业的技术研发中,帮助行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既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又凸显和增强学校教师的科研实力。另一方面,应用型本科院校还应主动加强与科研机构的联系,及时了解最前沿的科技信息、研究成果,提高师生科研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产学研结合,实行高校与行业企业互动,促使高校不断增强自身优势,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例如德国“双元制”充分体现了校企紧密结合培养人才的特色,其应用科技大学不仅注重培养过程的实践性,而且十分注重与行业企业的合作,由行业主导整个实践教学过程,行业始终参与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美国、加拿大的“合作教育”,日本的“官产学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式”合作教育以及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也逐步加强实践环节,注重与企业的结合。一方面,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掌握理论,强调将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尽早地将理论学习有效地应用于工作实践,以便将来能够顺利地适应工作。另一方面,与行业企业合作,这种合作是全方位的,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教学过程都实施“工作中的学习”和“学习中的工作”产学研合作教育。

产学研结合内在要求将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与企业的用人机制实现融通,使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与企业的大学计划实现对接,在培养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如此才能使学生在具备一定的学术能力后,有机会在企业工作,并体验和熟悉工作环境,接受针对职业生涯的实践培训。这体现了学校更加主动地与企业相结合,更加关注社会和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就业为导向,将学校的教学与社会实践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可见,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紧密依托当地政府与企业,积极寻求校企合作,坚持学校教育与企业、社会实践相结合,建立产学研密切结合的运行机制。

五、人才评价体现多元化

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与规格、课程与教学等不同于学术性的普通高等教育,因而评价其人才质量,不能以学术水平的高低为标准,而应以知识、能力和技能是否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相适应为标准。也就是说,应用型专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不完全是以学位证书体系为标准,也不完全是以岗位资格证书体系为标准,而要充分体现专业资格证书体系为主要标准的多元化评价特点。

既然应用型本科教育培养的是复合性应用人才,那么,其人才评价应体现多元化。例如德国有严格的考试制度,理论课考试要求严格,保证了学生的质量;实践中与企业紧密结合,学生在企业实习,最后由所在实习企业给予严格的考核评定。学校还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进行课堂教学并参与对学生的考核。我国对应用型人才已开始改变过去以精英教育评价为唯一标准,也逐步关注市场需求,依据市场所需人才的规格来衡量教育的质量。可见,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了更好地培养应用型人才,其人才评价的标准和方式也要与时俱进地改变。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采用多元化评价。首先,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人才评价应立足高校,引入社会评价机制,建立由实习单位、用人单位、行业团体、技能鉴定机构共同参与的人才质量社会监控体系,形成一种全方位的质量考核与评价方式。其次,评价内容的多样化。要彻底改变传统的过于注重知识评价学生质量的做法,实行知识、能力、技能的综合考核,建立以应用能力为主的质量评价体系。不仅重视培养与学习的结果,而且重视思维与进步的过程。最后,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采取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总之,人才评价的多元化,既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质量的提高,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只有在高校与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