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上级规划 
     学校规划 
     规划参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发展规划-学校规划-正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
2022-08-29  

 

为进一步明确四五期间学校的发展思路、战略目标和工作重点,促进学校内涵提升和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有特色高水平本科师范院校建设,根据《陕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一)“十三五”建设成绩

“十三五”时期,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学校领导班子团结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办学水平显著提升。

1. 内部治理体系不断完善。召开了改制后的首届党代会,组织实施了“三二五”工程。修订了学校《章程》,完善了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开展了两轮的机构设置和全员岗位聘任,机构、人员安排更趋合理。调整组建了14个二级学院,积极推进校院两级管理,推动管理重心下移。整合校内校外资源,成立了科教产业公司,自身造血功能得到增强。

2. 学科专业建设稳步推进。学科专业布局不断优化,办学特色得到彰显。新增14个本科专业,本科专业总数达到29个。学前教育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小学教育、心理学、汉语言文学等8个专业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初步形成了学前教育专业集群。本科生占比达到85%,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占比达30%。开展了两轮校级重点学科建设,与陕西师范大学共建了教育硕士联合培养工作站。

3. 本科教育教学成效显著。坚持教学中心地位不动摇,本科教学质量显著提升。开展了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建设工作,完善了教学管理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修订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获各类省级教学成果奖13项,其中特等奖1项。获批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立项省级“一流课程”5门,省级创新创业课程2门,建成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

4. 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五年来,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89%以上,有555人考取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质量有效提升,就业岗位与专业关联度较高。学生专业基础扎实在各级各类大学生学科专业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励70余项,省级奖励160获批国家级大创项目119项、省级223项。

5. 教师队伍建设逐步加强。坚持引育并举,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和青年教师培养。共引进高层次人才4人、博士生24人,67位教师考取博士研究生。共有专任教师525人,其中博士86人、硕士386人,正高职称62人,副高职称180人,二级教授3人,三级教授2人,“双师双能”教师218人。获陕西省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青年科技新星、高校青年杰出人才5人次,省级教学名师7人。

6. 科研工作水平明显提升。力加强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实力和水平不断提升。获批省级重点研究基地2个,省级科普基地4个,省级创新团队1个。获批国家社科基金、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1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11项。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29篇,出版人文社科学术专著65部,获得省级科研成果奖21项,获得科研经费合计726万元。牵头组建了“全国地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术协作联盟”。

7. 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履行服务社会职能,大力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先后选派三批驻村帮扶干部支援留坝县元树村脱贫攻坚。学生支教团远赴新疆伊犁、墨玉以及陕西留坝等贫困地区支教。大力开展教师培训,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园长和教育行政干部培训规模不断扩大,共培训中小学(含中职)教师2.7万人次,多次赴旬邑、麟游等县开展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等帮扶活动。

8. 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克服诸多困难,多方筹措资金,累计争取上级专项资金3.5亿元,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由5000余万元增长至9054.82万元,图书馆馆藏图书由212万册(纸质图书110万册)增长至296.09万册(纸质图书149.27万册),新建了校史馆和学前教育陈列展室,建成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师范生职业能力发展中心和一批智慧教室。全面维修了校内楼宇和管网、修缮了崇德广场及南北大门,铺设了柏油道路,校园环境全面提升。建成了长安校区5号教学楼和附属幼儿园,综合体能训练中心和儿童产业协同创新中心项目正在加紧建设。雁塔校区海绵工程改造完成,教职工住宅楼交付使用。

(二)存在问题与不足

1学科专业发展不平衡,学科和专业结构不尽合理。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不明显。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2科研总体实力较弱,科研团队建设不足,高层次科研项目和高水平科研成果数量较少,与企事业单位合作项目偏少,科研经费总量不足。

3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自有专任教师总量不足,在高层次人才建设方面差距较大,自身培养高水平人才的力度和条件有待加强。

4现代大学治理水平有待提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服务管理水平不高,制度执行力不强。

5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改善受限,校园基本建设、教学条件建设需要持续加强。

二、“十四五”发展形势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是全国教育系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五年,也是学校落实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复评整改任务、推进重点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提升办学水平的关键时期。作为全国唯一以“学前”命名的地方师范院校,谋划“十四五”时期的改革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要求。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战略为学校追赶超越提供机遇。国家“十四五”规划、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及《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均提出要“推进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国家“十四五”规划和《教育强国推进工程实施方案》更是明确提出“提升100所中西部本科高校办学条件”“支持一批本科师范院校加强教学科研设施建设”。“十四五”期间,学校要全力以赴抓住国家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契机,积极争取入围帮扶院校范围,获得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实力。

建设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为学校可持续发展带来机遇。“十四五”时期,国家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这些都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培养教师人才、重点建设一批师范教育基地、健全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加快城镇学校扩容增位,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乡村教师素质能力。这些举措有助于学校进一步坚定“师范性”发展道路,夯实教师教育传统,持续加强师范专业建设,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做大做强教师培训,建设高质量培训体系。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为学校特色发展带来机遇。“十四五”期间,国家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学前教育毛入学率要提高到90%以上,并支持师范院校办好学前教育专业,扩大本专科层次培养规模及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招生规模。这为学校抢抓机遇,做大、做优、做强学前教育专业,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提高社会声誉提供了有利条件。

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未来发展依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十四五”时期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进一步提升高校内部治理能力与治理水平,构建更加符合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体系,这些重大目标对学校的改革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学校面临着全面改善办学条件和深化内涵、质量发展的多重任务,正处于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严峻时刻。一方面,由于改制时间较短,特别是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空间相对有限,影响和制约了办学条件的提升和教学环境的改善。另一方面,顺应国家大势、适应高教改革、融入地方经济,还必须加快自身综合改革步伐,切实破解制约学校建设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此同时,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复评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需要全体师生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和马虎。此外,随着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全国、全省高校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大量高校都在开办师范专业或学前教育专业,如何培育、彰显和保持办学优势与特色也是学校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些都要求学校必须坚持“边建设、边改革”,系统谋划改革、建设与发展,以改革促建设,以建设推发展。

三、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人才队伍为支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全面从严治党和依法治校为保障,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全面提升学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本科师范院校。

(二)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内部治理体系,坚持党建与事业统筹谋划、协同推进、融合发展,推进学校各项事业向上向前发展,为学校实现追赶超越提供坚强保证。

——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办学以教师为主体、以人才为本,教育以学生为主体、以质量为本”,强化人才培养工作和教师队伍建设。着力加强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着力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

——坚持高质量发展。强化质量与内涵建设,夯实教学中心地位,全面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增强,推动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坚持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坚持特色办学。按照“学前教育做精做强,师范专业做实做优”的思路,聚焦优势领域,突出办学特色,着力打造人才培养品牌和社会服务品牌,为学校科学发展、内涵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与增长点。

——坚持改革创新。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提升内部治理能力,以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为突破口,着力破除制约学校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现学校发展思路、发展举措和管理方式的新突破。

——坚持开放合作。加强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创新开放办学体制机制,主动吸纳优质教育资源,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主动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拓展与政府、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的合作,为学校发展争取更大空间。

(三)发展定位

围绕“师范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立足陕西、辐射西北、面向全国,服务陕西基础教育和区域主导产业。

——办学层次方面。以全日制本科教育为主,积极发展继续教育,主动推进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

——学科专业建设方面。面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建设教师教育类、文体艺术类等学科专业群,积极培育生物化工类、电子信息类、经济管理类学科专业群,努力构建“一体两翼、协同推进,多路融合、特色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人才培养目标方面。培养“品德优、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优秀师资以及其他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2025年,形成学前教育更加卓越、师范类专业全面提升、非师范专业亮点突出,专业布局更趋合理的学科专业群和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全面落实应用型定位全面深化改革提升治理能力全面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学前教育影响力显著增强,教师教育优势充分彰显,高质量发展成效更为明显,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复评,加快有特色高水平本科师范院校建设步伐。

(二)具体目标

1.规模质量。全日制在校生控制在13500人左右,本科专业稳定在30个左右;本科生占比达到95%,师范生占比不低于65%。毕业生实践应用能力达到较高水平,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就业质量和考研录取率稳步提高。

2.治理能力。依照章程规定管理学校,提高依法治校水平。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增强办学活力。加强目标考核和绩效管理,营造干事创业、团结协作的制度环境。完善人事管理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注重教师、管理、服务三支队伍的协调发展。

3.学科专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入推进“学前+”和“+学前”学科专业布局,专业集群特色进一步彰显。新增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4个。加强应用型学科与专业建设,打造特色学科、优势学科。积极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

4.教育教学。强化内涵建设和质量工程,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新增国家级“一流课程”1-2门,省级“一流课程”13门以上;新出版教材20-30部,新增省级优秀教材奖2-4项。取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以上,力争取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突破。

5.科学研究。新增国家级科研项目15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20项,大力争取横向课题,科研经费总量年均递增28%以上。新增省部级科研项目获奖20项,国家发明专利15项。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不断扩大声誉和影响。进一步加大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力度,切实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6.师资队伍。持续扩大专任教师数量,生师比达到18.5:1左右。专任教师中,博士率达到20%以上,具有高级职称教师人数达到40%以上,“双师型”教师达到40%以上,具有行业企业经历15%以上。省级教学名师达到9-10人,陕西省高校青年杰出人才达到5-8名,省级以上教学专业竞赛获奖教师25人以上。

7.开放合作。加强与国(境)外知名高校交流与合作,力争开设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或机构,开展“3+1”“4+0”双学位项目。积极推进留学生(交流)工作。新增国(境)外合作高校2-4所,推进国际化办学进程。积极拓展对外合作,扩大教师培训规模,提高培训效益,争取五年内累计培训各类人员3万人次。

8.办学条件。增加教学行政用房,完成儿童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综合体能训练中心、雁塔校区培训基地改造和停车场建设项目。纸质图书总量达到165万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到1.25亿元。持续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高疾病防控救治能力。

五、主要任务

“十四五”期间,学校将坚持“育人为本、质量为要、学术为基、文化为魂、创新为道”的办学理念不动摇,坚持“质量立校、人才强校、学科兴校、特色名校、文化铸校”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狠抓学科专业建设上水平、优化资源配置提效能、拓展社会服务谋支持、创新体制机制激活力”的工作思路不动摇,着力推进实施以下重点任务。

(一)治理能力提升工程

进一步理顺内部治理结构和管理体制实施校院二级管理,优化绩效考核方式,深化内部综合改革显著提升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校,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体系。

1. 完善内部治理结构。落实学校章程,构建顺畅有序的内部管理机制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院两级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机制。完成校院两级学术委员会和专门委员会换届工作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完善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强议事协商,充分发挥教代会、共青团、学生会、民主党派的作用。

2. 推进二级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施行校、院两级管理,推进管理重心下移,逐步扩大二级学院在人、财、物等方面的权限;加强年度目标考核,加强监督与管理,构建以业绩和贡献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理顺责任体系,制定责任清单,进一步明确学校部门学院和个人的职责和权力,规范办事流程,增强服务意识,推动机关单位、二级学院管理方式和管理效的提升。

3. 深化内部综合改革。实施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加强岗位管理和聘用管理,实施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和分类考核深化财务管理体制改革,简化审批流程,构建服务与管理并重的财务管理体系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优化资产资源配置模式创新后勤管理与保障服务体系,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加强后勤服务监管,全面提升综合保障能力。

(二)学科专业建设工程

坚持以陕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按照“彰显学前特色,突出师范优势,做强应用学科”的思路,重点建设优势特色学科,注重扶持基础学科,加强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建设,适时开展师范类专业认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

1.加强专业建设。根据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完善专业申报、预警和退出机制。巩固教师教育类专业传统优势,强化学前教育专业特色,积极推进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非师范专业转型发展。按照合格评估和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成立有行业、企业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开展专业综合改革,推进协同育人与实践教学。全力做好国家级、省级“一流专业”申报和建设工作。

2.提升学科建设水平。按照“突出优势、彰显特色、有机整合、分类建设”的原则,科学谋划,加快调整学科结构,在加快建设校级重点学科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的应用学科。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整合资源,打造优秀学科团队。健全完善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加强学科经费预算管理,探索建立学科建设绩效评价管理机制

3.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坚持“扶优、扶特、扶需”,进一步凝练学科特色方向,加大学前教育、教育学、汉语言文学等校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围绕电子信息、文化旅游、食品健康等陕西省优势产业,发展物联网、大数据、文化产业管理、食品科学与工程等应用型学科。完善学科带头人负责制度,依托重点学科带动其他学科同步发展,努力提升办学水平。

(三)人才培养质量工程

以师范生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主线,加强应用型课程体系和实践训练体系建设,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全面提高本科教学质量。

1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四新”建设要求和师范专业认证理念,对接行业职业标准,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完善师范类专业“校—地—校(园)”协同育人模式,全力做好“地方优师专项”师范生的培养工作;非师范专业实施“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强化产教融合,建立并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工作体系。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适当降低理论课比重,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推进学分制改革,稳步实施弹性学制。

2.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一流课程”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抓手,全面推动精品课程建设。面向职业和实践需求,及时增加行业企业领域的教学内容。推进传统课程改造,邀请行业企业人员共同修订课程标准。改进教学方法,突出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和信息技术应用,积极探索、推广以慕课为代表的新型在线教育模式,利用在线开放课程等资源、翻转课堂等手段,加大网络课程建设力度。推动课程教学改革,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加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升教学有效性。

3.强化实践教学改革。根据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加快儿童产业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附属幼儿园、师范生技能中心的作用,强化实习实训。加强实验室建设,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实验室利用率和实验教学水平。继续做好毕业生顶岗实习和“双导师制”工作,不断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4.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完善教学督导体系,强化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闭环运行,进一步落实学生网上评教、学校督导组听课评价和学院同行听课评价的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坚持学生网上评教和满意度调查,开展教学质量奖评比活动。做好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设,形成常态化的数据采集、分析和反馈机制,夯实整改跟踪落实机制。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方式,建立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分析报告制度。

5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创新学生教育管理新模式,完善“三全育人”工作体系。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加强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推动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好危机预防与干预,培养大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完善帮困助学体系,规范资助机制,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强化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推动实现更为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6通过本科教学合格评估。认真总结教学评建的经验教训,深刻反思,提高认识。对照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指标内涵要求,从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三个方面,全面梳理查找问题。制定《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整改工作方案》,细化年度评建工作任务,夯实评建责任,强化过程管理和问效问责,坚决打赢复评整改攻坚战

教师队伍建设工程

以保证数量、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目标,坚持引培并举、以培为主,不断调整教师结构,加强教师招聘,做好重点学科、特色专业领军人才引进和培育,加快青年教师培养,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1.调整教师队伍结构。做好专任教师的引进与招聘,严格落实公开招聘的各项规定,从源头上保证教师队伍质量。进一步优化教师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按照学校各专业发展趋势和学生规模,加强对教师队伍学科专业结构的调整。完善教师岗位转入与分流办法,推动教职工在校内合理流动。

2.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持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努力构建高层次人才引进有突破、中坚人才激励有政策、青年骨干培养有规划、新进教师培训有实效的良性运行机制。适时启动“神禾学者”“青蓝计划”“雏鹰计划”等人才建设项目,强化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育选拔。落实青年教师导师负责制,鼓励教师攻读博士学位。

3.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落实专业课教师到相关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制度,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建设兼职教师人才资源库,加大择优聘用兼职教师的工作力度,充分发挥行业精英、业内专家在学科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中的作用。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评价的第一标准。深入开展师德师风教育活动,把师德师风建设与教师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相结合。加强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建设,纠正学术领域不正之风。完善师德考核评建体系,强化考评结果运用,坚持师德“一票否决制”。加大优秀教师表彰力度,构建教师荣誉体系。

(五)科研创新提升工程

夯实科研基础,增强科研实力。增加科研立项,提高项目质量和层次,激励横向合作,实现科研经费总量的快速提升。开展科研管理体制和考核评价机制改革,加强科研基地和创新团队建设,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1.完善科研管理体制。加强科研管理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推动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完善科研管理体系。实施科研绩效目标管理,制定教师年度科研工作量,对科研工作进行量化考核,完善科研奖惩机制,增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的动力和活力。优化各类科研平台的管理模式,完善科研组织模式、资源配置、经费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

2.加强科研项目建设。加大对科研项目,特别是高级别纵向课题和大额经费横向课题项目申报的组织力度,使科研立项、科研经费保持逐年大幅增长。积极开展服务地方的应用性研究,加强校地、校企合作,主动与地方政府、学校、企业、行业联系,联合开展研究,共建科研平台。

3.促进科研成果产出。发挥学术任务的牵引作用,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催生一批前沿性、原创性、标志性科研成果,争取更多科研奖项。积极对接秦创原建设,着力搭建校地合作平台,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助力乡村振兴,不断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和贡献度。

4.加大学术交流合作。完善校内外学术交流机制,积极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来校讲学,办好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会议。继续做好“神禾大讲堂”等学术活动,营造优良科研氛围。办好《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进一步提升办刊质量和学术影响力。

(六)教师培训优化工程

发扬学校教师教育的办学传统,做大做强教师教育职后培训。以高质量研究为引领,在做精做优国培、省培计划的基础上,不断拓展教师培训领域,持续改善培训条件,全面提升教师培训服务保障能力。构建陕西基础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增强服务地方教育事业的能力和水平

1.优化教师发展服务体系。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导向,探索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衔接互动机制,积极参与建立陕西省乡村教师、校长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完善省、市、县培训一体化管理机制,改革培训管理模式和机制,施行校院两级分级管理、分工负责,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2.扩大教师培训领域。协同省教育厅和各地政府,扩大国培计划省培计划和教育干部培训发挥学科专业优势,在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紧缺学科师资培训中占据重要位置。探索与各省市建立合作培训新模式,创建1-2个培训新品牌。充分发挥科教产业公司的作用,围绕托育与“大学前”,加强校企合作,拓展培训领域,提升培训效益。

3.助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扩大乡村教师培训规模,助推乡村教育振兴。强化骨干引领,通过“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骨干教师联合教研、名师+研修等多种方式,深入开展送教帮扶,加大送教下乡力度。大力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全面提高乡村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

4.服务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融合高校、政府和中小学资源,推动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咨询、服务一体化。协同各地市合作开展教师培养教育研修教改研究等工作。协同校内学前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陕西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积极开展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研究。

(七)校园建设提升工程

以满足教学科研需求为核心,坚持文化“软实力”与基础设施“硬保障”同步建设、全面提升,加强大学文化建设与校园基本建设,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改善办学条件。

1.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加强和推进大学文化建设,培育和凝练蕴含学校办学理念、价值追求和鲜明特色的大学精神。重视和加强校风建设,培育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加大校史整理、编纂力度,实施校史馆提升工程。继续打造校园文化景观,优化校园环境。加强传播阵地建设,创新校内媒体平台。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促进社团文化品牌建设。

2.夯实校园基本建设。修订校园建设总体规划,优化校园功能定位。探索建立多元融资渠道,加大基本建设力度,缓解教学实验、科学研究、学生活动、办公用房紧张状况,进一步改善学生住宿条件。按期建成综合体能训练中心、儿童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加快雁塔校区培训基地改造和停车场建设。

3.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化工作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围绕“智慧校园”目标,推动网络基础条件建设和应用系统开发,不断提升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领域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推动资源共享、管理增效、教学便利。建立“网上办事大厅”,提升校园管理现代化水平。

(八)党建工作固本工程

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坚持不懈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纪律建设,进一步健全党建工作体系,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推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提高办学治校水平,推动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

1.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加强党委班子自身建设,切实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严格落实“三重一大”事项决策制度。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完善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构建校、院两级中心组学习教育体系。严格基层党组织管理和党内政治生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坚决反对和纠正“四风”,推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实施细则落地生根。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深入开展警示教育,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加强对统战工作和群团工作的领导,做好离退休老同志工作,进一步凝心聚力、共谋发展。

2.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正确用人导向和“好干部”标准,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选优配强党政正职。注重培养和选拔使用优秀年轻干部。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细化落实“三项机制”,以正确的用人导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加强干部教育培训,突出培养领导干部讲政治、敢担当、有作为,注重培养干部的业务能力和实干精神,切实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和素质。从严干部日常监督管理,促进干部队伍提升工作执行力。进一步落实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形成人才工作合力,提升人才工作水平。

3.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立德树人、德育为先,构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和思政工作责任体系。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加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建设管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扎实推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涵式发展,建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大力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作用。充分发挥党团校等载体作用,优化实施各类团学活动,拓展运用各类网络新媒体,牢牢把握思想政治宣传教育主动权。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水平,充分发挥辅导员日常教育作用。以专业化为导向,统筹推进思想政治工作骨干队伍建设,构建一支专兼结合、精干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成立由学校主要负责人为组长、其他校领导及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的学校“十四五”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全面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与管理。成立专项规划推进组,由分管校领导担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结合专项规划实施,全面落实学校总体规划的目标与任务。各单位要加强对规划落实工作的领导,明确规划实施的专门负责人,提高工作执行力,明确落实规划中确定的各项任务。

(二)注重宣传引导。加大对学校发展规划及专项规划的宣传,以网络、广播、报纸、新媒体等为载体,通过召开专题会、交流会等形式,组织全校师生员工深入学习规划基本内容和主要精神,深刻理解学校的目标定位和战略部署,增强师生员工对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的认同感,引导全校师生关心支持学校改革与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形成强大合力。

(三)健全工作机制。学校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与学院规划紧密结合、有机协调,形成统一衔接的学校规划体系。建立规划监测调整机制,根据形势变化和要求,及时对规划目标和任务进行调整与优化。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推进机制,将规划任务逐年分解,与年度计划紧密结合,确保目标任务的落实。完善考核机制,加大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统筹协调与监督检查。

(四)落实资源保障。加大资金筹措力度,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加强开放合作,努力筹措社会资金坚持开源与节流并举,统筹全校的人、财、物等资源。优化资金投入结构,加强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和保障。提高经费使用效益,依法合理使用经费,厉行节俭。加强经费预算管理完善内部审计制度

 

附表: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十四五”时期主要发展指标

附件【附表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十四五”时期主要发展指标.doc已下载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