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规划

     上级规划 
     学校规划 
     规划参考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发展规划-学校规划-正文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中长期改革和发展规划(2013-2023年)
2018-10-29  

为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陕西省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有关精神,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第一部分 面临形势

一、发展基础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省委高教工委、省教育厅的指导下,学校党政班子带领全校师生员工抢抓机遇,开拓创新,求真务实,艰苦奋斗,取得了具有开创性的成就,特别是长安新校区的建成使用和改制目标的成功实现,解决了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问题,实现了由成人院校向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历史性的跨越,为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了多学科办学架构。学科专业得到快速发展,学科专业结构与布局趋于科学和协调。现有普通本科专业15个,普通专科专业45个;涵盖教育学、艺术学、文学、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办学规模快速增长,全日制在校生规模突破万人。

——提高了教学质量。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升办学层次,强化教学管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毕业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提升了科研能力。学校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承担了一批高级别的科研项目,尤其是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历史性突破,教师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数量大幅增加,科学研究成果丰硕,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增强。

——加强了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教师队伍规模进一步扩大,学历层次得到较快提升,年龄结构、学缘结构、专业结构趋于合理,业务水平与综合素质明显提高。

——形成了培训特色。学校积极开展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校园长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培训等,承担了“国培”和“省培”等多个培训项目;优化资源,整合机构,初步形成大培训格局。

——改善了办学条件。学校建成长安新校区,校园占地面积大幅增加。雁塔校区和长安校区功能趋于完备,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校园信息化、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有了较大发展。

——扩大了对外交流。学校同省内外多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地方政府和行业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先后同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多所大学开展校际合作和交流。

学校先后获得了“陕西省先进集体”、“陕西省高校先进基层党委”和“全省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12年学校作为全国30所高校代表之一出席了全国教师工作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

二、挑战与机遇

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面对国内外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挑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与省内外同类院校相比,依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和不足;从学校内部来看,建设和发展还面临着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办学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成人教育观念向普通本科教育观念的转变尚不深入,思想解放不够,改革创新意识不强。

2.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现有教学条件不能完全满足教学工作需求,建设任务仍十分艰巨。

3.专业结构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现有专业不能完全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本科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4.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强化。优秀人才引进困难,拔尖人才匮乏,教师队伍的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

5.办学经费不足。自身开源能力有限,资金来源渠道单一,办学经费缺口较大。

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学校的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

1.国家和我省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为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国家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将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投入和政策扶持;我省大力实施科教兴陕和人才强省战略,《实施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我省教育发展的重大举措,提出对省属本科高校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实施“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支持省属本科高校建成国内有广泛影响的高水平大学。党的十八大对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提出了新任务,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必将进一步激发高校的活力和潜力,也为我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和难得的外部机遇。

2.国家和我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办学空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首次提出要把发展学前教育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国家和我省高度重视教师教育工作,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我省《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幼儿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将幼儿教师纳入中小学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实施“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加强校长培训,加快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培训,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这些都为以教师教育为主体和学前教育为特色的我校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3.全校师生员工支持学校更好更快发展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内部动力。学校经过长期积淀,形成了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文化精神,引领全校师生员工在奋斗和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精神状态。改制后,随着办学层次的提高和办学条件的改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临大好发展机遇与形势,全校上下通过学习和讨论,理清了发展思路,学校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全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强烈愿望和共识。全校上下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的浓厚氛围,师生员工兴校强校的迫切愿望,是促进学校持续、健康、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第二部分 总体战略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产教结合、校地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地方为己任,以培养基础厚、口径宽、能力强、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

二、办学定位

立足陕西,服务基层,以教师教育为主体,以学前教育为特色,发挥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相贯通的优势,把学校建设成有特色、高水平、地方性、应用型的普通本科师范院校。

三、发展思路

围绕“一个主题”,树立“两个理念”,实施“四大战略”,抓好“八项工作”。

一个主题:育人为根本,质量是生命。

两个理念:一是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力推进思想、制度、运行机制等全面创新。二是坚持开放办学,借鉴国内外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促进学校的改革和发展。

四大战略:一是质量立校。牢固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把质量要求贯穿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二是人才强校。把培养造就一支与学校发展目标相适应的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队伍作为学校建设任务的重点。三是科研兴校。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发展,全面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四是特色名校。彰显特色,强化优势,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提升教师教育质量。

八项工作:学科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校园文化、基础建设、对外交流与合作。

四、发展目标与步骤

实施“两步走”战略,用十年时间实现总体发展目标。

1.2013至2018年。目标是建成合格的普通本科高校。

主要指标:(1)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2000人,本科生达到80%以上;(2)全面完成校区基本建设;(3)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4)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

2.2019至2023年。目标是初步建成特色鲜明、实力较强的普通本科院校,达到全国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中上水平。

主要指标:(1)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3000人,本科生达到100%;(2)以学前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学科专业走在同类院校前列,以文化传媒为特色的学科专业得到一定发展;(3)科学研究水平快速提升,立项课题经费显著增长,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高;(4)积极创造条件,获得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为获得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 发展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实现发展目标是学校今后十年的战略重点,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扎实工作,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协调发展。

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着力构建培养、教育、管理、服务和发展“五位一体”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

——建立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强化教学改革在各项改革中的核心地位。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加大教学投入,确保教学日常运行支出占经常性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拨款与学费收入之和的比例达到13%以上。依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认真落实各项评建任务,针对薄弱环节重点突破,全面达到评估标准。

——实施本科质量提升工程。全面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加强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教学改革、实践基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等项目建设,积极申报教学质量和改革工程项目。

——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岗位要求和职业发展需求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适应本科教育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质量课程体系。全面推行学分制和模块化教学,促进跨学科专业交流,为学生成长和个性化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

——规范教学管理。修订和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健全院(系)教学管理组织系统和教学工作激励机制。健全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组织开展专家评鉴、同行评议和学生评教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提升。

——加强招生和就业工作。加大招生宣传工作力度,逐年增加本科招生数量,通过设立奖学金等举措提升生源质量。强化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鼓励学生考取专业(行业)职业资格,加强就业基地建设与大学生创业教育,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目标:到2018年,确保通过学士学位授予权评估和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力争取得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2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2项;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2—3门。到2023年,力争实现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突破,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3项以上;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5门以上、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5门。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90%以上。

二、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积极调整并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与结构,整合、改造现有专科专业,择优提升为本科专业,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形成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努力发展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学科专业,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

——重点培育特色专业。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大力培育、凝炼有比较优势和特色的品牌专业。重点建设教育学、艺术学、文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等专业,进一步做强基础较好的理学专业,积极培育文化传媒领域的相关专业。

目标:到2018年,本科专业数达到25个;争取建设省级特色专业3-5个,省级重点学科1-3个。到2023年,本科专业数达到30-35个;争取建设省级特色专业5个以上,省级重点学科3个以上。

三、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重视基础研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以教学能力建设推动各项学术能力建设。改善教学和科研工作条件,加大校级科研项目立项力度,创造科研机会,加强科研训练,深入开展基础理论研究,组织教师积极申报国家级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突出应用研究。以推进产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为主要途径,把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作为科研主攻方向,增强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加强科研团队建设。以学科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组建学术团队,培育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的团队,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取得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双丰收。

——健全科研工作考核评估体系。制定科研工作管理制度、科研项目评审制度、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科研工作激励制度,为科研工作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重点抓好学前教育、生物技术等研发平台建设,争取在建设省级创新平台上取得突破。结合学校功能定位和发展需要,新建一批校级科研机构,争取政府部门、企业、行业的横向科研经费。提高承接大项目、综合项目和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争取获得更多高级别科研项目。支持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文化活动,参与学术研究。

目标:到2018年,争取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0项,省部级项目达到50项;建设省级协同创新中心1个;各类纵向、横向科研项目到账合同经费年增长20%。到2023年,争取新增国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15项,省部级项目80项;各类科研项目到账合同经费年增长率保持在20%以上;争取获得硕士学位专业授权点。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牢固树立教师热爱学生、热爱学校、热爱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改进职业作风,形成学高身正、爱岗敬业、严谨治学的良好教风。

——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结合学校实际,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引进重点学科专业建设急需的学科带头人、教授和优秀博士。完善人才引进机制,严格引进程序,改进考评办法,确保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质量。采取“柔性引进”政策,聘请一批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兼职教授。

——注重青年教师培养。推进人才组织模式创新,加强教学团队建设,积极支持和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实施“拔尖人才培养工程”、“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和“名师工程”等建设项目,积极参与“西部地区人才培养特别项目”、“教师海外培训计划”和陕西省“高校英才计划”。

——健全教师聘用和管理制度。逐步改革教师聘任制度和评价办法,使大多数教师既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聘用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为兼职教师,有计划地选送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名校进修、访学,到行业企业接受培训和实践锻炼。在教师绩效考核、职务(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

目标:到2018年,专任教师达到600人左右;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80%以上,其中博士占25%以上。到2023年,专任教师达到700人左右;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90%以上,其中博士占35%以上。

五、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提升教师教育服务能力。本着面向与服务全省基础教育的原则,以学校基础教育教师干部学院为依托,大力开展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校(园)长培训,高质量做好“国培计划”培训项目;加大培训基地建设力度,整合培训资源,完善培训机制,创新培训方式,丰富培训内容,不断增强教师教育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开展基础教育研究与开发,不断拓展研究和实践范围。

——提升继续教育和创业培训服务能力。通过函授、自学考试辅导等途径,为省内企事业单位人员学历提升服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继续教育的新途径,举办大学生创业培训班,进一步完善创业研究、创业培训、创业孵化、创业跟踪服务于一体的创业服务模式。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发挥学校已有学科专业优势,选准科研课题,积极与省内外地方政府和单位联合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推广、科技咨询等活动,帮助解决技术难题,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目标:到2018年,力争建成有特色优势、省内一流、西北有重大影响的省级教师和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基地,建成省级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和省级创业实践基地。到2023年,培育形成10个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学科培训品牌。

六、浓厚校园文化氛围

——营造校园学术氛围。培育崇尚学术的大学文化精神,大力营造宽松自由、求真创新、多元高端的学术氛围。组织例行性的学术报告、学术沙龙等,鼓励各种学术观点广泛交流沟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活动。

——建设校园健康文化环境。积极开展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挖掘学校独特的人文资源。搜集整理校史资料,广泛宣传和学习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弘扬学校优良传统和先进文化。加强与校友的联系,积极宣传取得较大成就校友的先进事迹。

——丰富学生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教育功能,指导学生会和学生社团等学生组织开展校园文化传承与创新活动。结合大学生各类科技创新活动项目,引导发展学生社团,规范社团内部管理。积极开展第二课堂,丰富校园文化艺术活动。

——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形象。加强学校品牌形象识别系统建设,塑造独具特色的、彰显学校办学精神的理念识别系统、视觉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提升学校形象和社会美誉度。加强和改进宣传工作,拓展对外宣传的渠道,充分展示学校的办学水平、育人质量和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目标:到2018年,建成校史馆,力争创建为省教育系统文明校园。到2023年,争取创建为省级文明校园。

七、推进校园基本建设

——加强教学仪器设备建设。加大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建设投入力度,各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施设备能完全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和教师开展教研及科研的需要。加强校内公共实验实训平台和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建立完善的实验实训保障体系。

——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超前规划,分批建设,持续投入,完善基础信息数据库系统及各类信息应用系统,构建教学、科研、财务、人力资源等数据共享平台。健全完善校园网络保障服务体系,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

——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合理配置文献资源,增加电子图书资料购置比例,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文献保障。建立办学资源的共享机制,加强图书和信息服务工作,提升图书馆建设水平和服务师生教学科研的能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适度扩大校园面积,有序推进学生公寓、教学楼、学前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学术报告厅、综合体育训练馆、培训教育大厦等项目建设。

——开展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形成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优美幽雅的美丽校园,规划建设人工湖等项目,合理设置人文景观,为师生创建优美舒适的工作和学习环境。

目标:到2018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6000万元,馆藏纸质图书达到120万册;学校占地面积达到900亩,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30万平方米,校园绿化率达到20%。到2023年,教学仪器设备总值达到6500万元,馆藏纸质图书达到140万册;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32万平方米,校园绿化率达到40%。

八、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

——加强与国内高等院校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同全国著名大学的交流与合作,开展与省内重点高校对口支援、协作办学活动,借鉴同类本科院校发展的成功经验,解决学校发展中的疑难问题。

——积极开展国(境)外教育交流与合作。建立与发达国家应用技术高等教育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机制,与国外同类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吸引境外专家学者来校从事教学、科研工作。选派优秀教师和学生到境外知名高校考察、进修、访学。加强同港、澳、台高校的交流与合作。

目标:到2018年,同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高校师生互派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到2023年,境内外合作高校达到10所以上,师生互派规模逐年扩大。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党委会议、校长办公会议议事规则,规范决策行为,提高决策水平。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加强各级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和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不断提高校、院(系)两级领导班子办学治校、推进发展、促进和谐的素质和能力。不断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和院(系)务公开。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按照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逐步推行二级学院院长(系主任)和重要行政部门负责人公开竞争、择优录用,加大干部轮岗交流力度。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和机关作风建设,实行领导干部质询制和问责制,改革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造就一只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二、体制保障

——完善管理制度体系。以《陕西学前师范学院章程》为总纲,完善各项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强化制度的权威性;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督办,确保各项制度的贯彻落实。

——构建科学的内部管理体制。优化机构设置,明晰责权利;充分调动二级学院和各系的办学积极性,全面实行二级目标责任制,不断增强发展活力;构建层次清晰、科学规范、运转高效、政令畅通的管理体制。认真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具有学校特色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预防和惩治腐败体系。

——深化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以推行全员聘任制和岗位设置管理为重点,不断完善“定编、定岗、定责”的目标管理责任制。科学规划、设置各类岗位的总量及结构,加强岗位管理,推进公开竞聘,强化各类人员的聘后管理,完善职称制度改革。从严控制非教学岗位数量。深化绩效工资改革,建立向教学一线教师、高层次人才和重点岗位人员倾斜的分配激励机制。

——深化后勤制度改革。完善后勤部门目标管理责任制,后勤工作由管理服务型向管理服务经营型转变,构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后勤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后勤服务水平和质量。

三、经费保障

——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机制,完善教育捐赠管理制度,鼓励校友、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等捐资助学、助研、助教,支持学校建设。

——通过社会服务、合作办学增加经费。鼓励、引导院(系)通过教育培训、科技成果转化、与社会合作办学等方式,增强院(系)筹措发展建设资金的开源能力。

——加强资金使用管理。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加强学校预决算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各类办学经费管理,严格财务审计,保证资金安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设节约型学校。

四、民生保障

——改善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学生住宿条件,改善教室、图书馆等场所学习环境;加大对优秀学生的奖励和贫困生的资助力度;创造条件,促进学生就业,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改善教职工工作和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教职工办公条件和教师教学条件,创设人性化的工作环境。

——提高教职工福利待遇。进一步改善教职工住房条件,完成长安校区和雁塔校区教职工住宅楼建设。稳步提升教职工福利待遇,使教职工的收入在省属普通本科高校中处于中上水平。

关闭窗口